“叮铃铃……”
自行车发出刺耳的铃声,一下子将有些失神的艾萨克拽回到了当下,他下意识的向后退步,避开了车辆。
随后他扭头四下扫视,发现自己正处在破败的贫民区内。这里到处都是低矮的房屋和灰色的墙壁,路人们穿着样式复古的背带裤和灰衬衫,和1969年的美利坚民众一样步履匆匆。但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利坚民众脸上大多洋溢着笑容和洒脱,而这里的人面容平静,没有悲喜,似乎只是为了生计辛苦奔波。
“是不是和平时见到的人不太一样?”忽然,有声音在艾萨克背后响起。
艾萨克回头,发现是一位面容年轻但高颅顶,头发略显稀疏的男人,正站在自己身后。
“你是谁?”他记忆里并不认识这位男人。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你好。”男人自我介绍完后伸出手,与艾萨克握了握。
此时,艾萨克才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不是真实世界,因为布列松今年已经61岁了,而眼前这位自称是布列松的男人看起来却只有四十岁左右。
“您好,所以这里……”松开手,艾萨克指指身后的人群与街道。
布列松为他解释道:“这是虚拟的镜像世界,简单来说就是复刻。它复刻了我,和我需要的地点。”
“明白了。”艾萨克点点头,理解为什么叫大师课堂而不是大师课程了,因为这样的空间环境确实更有利于教学,也更符合课堂的概念。
随后他便兴奋起来,这可比枯燥的听课有意思多了,边实践边讲课,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那我们开始?”
“你先看看这个。”布列松将手里的相机递给艾萨克,他接过来后仔细观瞧。
这是一台使用胶卷拍摄的小巧机械相机,突出的镜头刻着光圈数字。绕机身一圈的黑色蒙皮,与银灰色的金属机身搭配起来天衣无缝,美妙绝伦。一上手便能感受到老一代相机的工业质感,把玩起来非常舒服。
且由于没有数码系统,所有操作都需要人工完成。因此各种按钮、拨杆都如同艺术品般具有独立的设计,是非常好的收藏品。
艾萨克看着相机机身上方熟悉的logo,情不自禁呼喊出来:“徕卡m3!”
没错,大名鼎鼎的徕卡,以及最经典的款式,m3。
简单来说,这款相机奠定了徕卡在旁轴相机领域无人出其右的地位,无论是技术还是美感,都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经典的代表。
所以它很重要,在相机发展的历史里,在徕卡品牌发展的历史里,m3都是绕不过去的丰碑。
艾萨克对此非常明晰,因为他一直在做着相关的功课,而布列松的意思,他也瞬间就察觉到了。
正如那句话,在拍摄前,至少你要学会使用相机。
于是艾萨克毫不犹豫的打开相机,调节了一下光圈、快门速度,然后将其举起对准人群,按下快门。
“咔。”短促安静的快门声响起后,是布列松的声音:
“很好,看来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拍摄。”
“拍摄?”
“没错。”布列松嘴角翘起,但五官却没有配合,像极了假笑:“接下来你要拍摄一百张清晰完好的照片,二十分钟以内。”
“什么?”艾萨克惊讶的张开嘴,他没有听错吧,二十分钟,一百张清晰完好,还是用这种机械手动相机。
确定这样能拍出什么好片子吗?
可布列松却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抬起自己的手腕,看了看表:“现在……已经过去二十秒了。”
“好吧!”艾萨克耸耸肩,既然老师都这么说了,自己照着干就行了。
于是他来到路边,对着那些过往的人群和自行车,开始进行自己的拍摄。
脚步投射在地上的影子、行人的表情、车辆飞速的残影,艾萨克对着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画面进行拍摄。
“咔,咔,咔。”但每一次拍摄完成都要扳动相机上的拨杆过片,并且他发现,这里的光线竟然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
他必须为此调整各项参数,来贴合目前的光影环境。
经历了最初的滞涩,十分钟后他已经很熟练了。
这也得归功于他平日就有拍摄的爱好,虽然是小打小闹,收藏里也没有徕卡m3。毕竟这是66年就停产的老玩意了,售价一直节节攀高,现在想要买一套需要500美元左右,比最初售价涨了160美元。
等到二十分钟后,布列松立刻叫停。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拍摄的作品。”他拿过艾萨克手里的相机,熟练的将胶卷拆卸下来,然后丢进一个黑箱子里,紧接着那黑箱子竟然吐出了一张张照片。
看来这里省略了冲洗的步骤,艾萨克美滋滋的拿起照片,想要看看自己的“杰作”。结果一张张看过去,脸色却越看越难看。
除了偶尔有几张还算能看的照片外,其他照片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虚焦、欠曝、曝光过度、构图错误、快门没有完全松开就抖动,这就是你的作品。”布列松把缺点一一列举,最后摊开手看向艾萨克:“很显然,虽然我不愿意这么说,但你的拍摄水平确实很拙劣。”
艾萨克没有说话,只是觉得有些丧气。
他大可以说是不熟悉相机,且时间太短导致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艾萨克不喜欢把责任往其他人身上推卸,他更习惯把一切归于自己。
布列松见他没有反驳,脸上的表情倒是好看了少许,沉默几秒钟,他说道:“那么接下来继续拍摄,只是这一次,我要你二十分钟,只拍摄一张照片。”
“一张?”艾萨克皱起眉头,听起来好像很容易,可他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果然,当他重新拿起相机后,脑中立刻陷入了天人交战。
看着路过孩子脸上的笑容,他想拍。
看着自行车被人刹车翘起的后轮,他想拍。
看着三个人穿着同样的衣服穿行过来,他还想拍。
艾萨克发现自己一下子找到了太多值得拍摄的瞬间,可是那些瞬间都在犹豫和纠结中稍纵即逝,没有片刻停留。
他永远在寻觅着下一个瞬间,也永远在纠结是否未来有更好的瞬间。
时间在他的感官中如此之快,以至于一眨眼的功夫就只剩下最后三分钟,艾萨克慌乱起来,并最终选择了一对年轻情侣的牵手作为最后的拍摄画面。
对此,布列松给出的回答则是:“平庸。”
虽然画面曝光正常,快门速度合适。可是距离太远,遮挡物太多,艾萨克只来得及抓拍出一个全景,那对年轻情侣甚至在镜头里没什么存在感。
这也暴露了他拍摄时的另一个缺点,那就是对于距离的把握有偏差。
要知道取景框里的世界和胶片真正呈现的画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光是尺寸一个因素,就足以影响画面主体在照片中的地位。
艾萨克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无力感,是艺术创作时最难受的感觉,这意味着他无法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
不过布列松却没有急着否定艾萨克,反而拿出了一把剪刀,把这张照片裁剪了一下。
紧接着,他就发现,虽然照片的尺寸小了,但由于杂乱的人群被裁掉,情侣的主体地位一下子就被凸显出来。
更绝的是,艾萨克抓拍的照片里,那对情侣的肩膀、手、脚都紧紧的靠在一起,它们在画面中形成了微妙的椭圆形,让整张照片立刻具有了几何图案的视觉美感。
“也不是很差。”布列松发出赞叹,看向艾萨克。
虽然这学生有些笨拙,但技术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弥补的,摄影更关键的是三个字。
“摄影眼”。
即,对关键事物、画面、动作的捕捉能力,才是区分大师与庸人的因素所在。
现在看来,艾萨克具备这个天赋,只是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