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白袍的蒙塞拉特站在朗基努斯之枪下面,静静地看着这把神器。
在他身后,戴着面具的赫德嘉安静地仿佛一座石像。
“团长,我无力阻止梅特涅,现在怎么办?”萨拉斯满脸愧疚地说道。
“萨拉斯,这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蒙塞拉特转过脸,他的面容上到处是狰狞的伤疤。
“如今教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我想这是上帝的安排。”
“团长,您这样说的话,会不会有些不敬天主。”萨拉斯眉头皱起,蒙塞拉特这话要是在外面说,那可以说是罪孽深重了。
“不,萨拉斯,诸事无碍,梅特涅想当教皇,就让他当吧,以后圣殿骑士团就交给你了。”
“老师!”
赫德嘉终于出声了,她不知道为什么蒙塞拉特会做出这种选择,蒙塞拉特在她心里犹如父亲,天神!
“对啊!总团长,一时的失败没关系,我们还有力量!”
萨拉斯也对蒙塞拉特的心灰意冷感到十分奇怪,不就是一次失败么。
“你们以为我在乎的是所谓的名声吗?还是说你们以为我怕了那些异教徒?”
蒙塞拉特轻笑起来,嘴角牵动着他满脸伤疤,显得格外恐怖。
“不,我从来不怕任何源自外部的敌人!”
“您的意思是梅特涅主教?”
萨拉斯疑惑道,梅特涅是什么人,他很清楚,一个贪婪,狡诈,无耻的罪人,这种人有什么可怕的!
“他?呵呵......”
蒙塞拉特不屑地摇了摇头。
“一个梅特涅不可怕,可怕的是千千万万的梅特涅啊。”
“我能理解您,但是我们如果放弃了,那么梅特涅就会带着教会走向死路!”萨拉斯还想继续奋战!
为了教廷奋战!
“很好!萨拉斯,所以我才把圣殿骑士团交给你!而我,已经无法再继续担任骑士们的首领了,我会在这里苦修到死。”
蒙塞拉特转过身,不再说话。
“好吧,希望过一段时间,您可以改变想法。”
萨拉斯看了一眼赫德嘉,意思是让她再劝劝蒙塞拉特,赫德嘉微微点头。
礼拜堂又沉寂下来。
当夕阳投射进大厅,将朗基努斯之枪染成金黄色的时候,赫德嘉突然轻声提醒蒙塞拉特:“老师,西斯廷教堂的烟囱还在冒黑烟。”
“没关系,让他们继续演戏吧。”
教皇的选举流程非常复杂,需要所有红衣主教进行投票,每完成一轮投票,都会马上进行点票,选票也会马上被焚烧。
当西斯廷礼拜堂的烟囱放出来黑色的烟雾时,表明新教皇还没有诞生。
每位教皇需要获得至少66.6%的得票率,再加上一丝不苟的投票流程,使得整个选举过程是十分漫长。
即使是每天四次、每周六天(余下的一天用作祈祷)都用来进行投票,通常要完成选举工作至少都需要两周的时间。
而天主教会最长的记录是投票持续了三年。
尽管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梅特涅已经胜券在握,但是这个流程还是必须的。
一周后,西斯廷礼拜堂的烟囱升起了白烟。
新一任的教皇已然诞生!
梅特涅当选新任教皇后,就开始了第一项工作,即选择自己的称号,马萨林亲自为梅特涅讲述这些称号的历史意义。
在罗马天主教历史上,正式列入教皇世系表的教皇已达两百多个。
早期的教皇多用俗名作称号,即使改名也是因为他们的俗名有异教徒色彩,如约翰二世的俗名为Mercurius,而约翰十二世的俗名为Octavius。
从约翰十四世以来,使用称号便成为一种教廷的制度和良好待遇,大多数教皇都乐于袭用特定前任的称号,阿德利安六世等由于选择了与其俗名相一致的前任的称号,也可以认为他们并未改名。
不过有一个称号无人再敢使用,这就是第一任教皇的名字彼得,根据口传教义,如果有一个教皇使用了“彼得二世”这个称号,那么他将是历史上最后一任教皇。
严格地说,同一称谓只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皇所采用时才成为被教众所承认的正式称号。
在两百多个教皇中,这类称号共36个,其中约翰(John)名列榜首,从公元523年开始,名义上共有23个教皇使用了这个称号。
约翰一直是很通用的教名,这主要是出于对《圣经·新约全书》中的两个圣徒,施洗约翰和福音书作者约翰的崇敬。
安吉洛·龙卡利在当选为约翰二十三世时曾谈到他选择此称号的动机:“他们俩离上帝最近”,撇开圣经不谈,“约翰”既是其父亲的名字,同时也是他22个前任的称号,因此可以说“约翰二十三世”这个称号的诞生,融合了历史的、宗教的和个人家世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教皇世系表中仅列入了21个“约翰”,这是因为“约翰十六世”曾在格里高利五世的任期内(996—999年)自封教皇近一年之久,因而被认为是不合法的,而约翰二十世空缺(原因不详),因此教会认为约翰二十一世实际上应为约翰二十世。
接下来使用最多的称号是格里高利(Gregory),从公元6世纪后被使用了16次。
格里高利之后最常用的称号是本笃(Benedict),从6世纪后共有15个教皇以此为称号。
在拉丁语国家中,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教名,其含义是“神圣的”,而在英语国家中却并不流行。
在教皇世系表中,“本笃九世”曾出现过三次,这是因为这位教皇曾两度中断任期而先后逊位于西尔薇士德二世、格里高利六世和克莱门特二世,而这后三个教皇往往被认为是非正统的,是未按教规选定的自封的教皇。
接下来便是克莱门特(Clement),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共有14个教皇采用这一称号,这是出于继任者们对克莱门特的尊敬,因为克莱门特是《圣经》新约中提及的圣保罗的朋友。
“克莱门特”字面上的含义是“温和的”,因此被认为是仁厚的象征。
比克莱门特更不流行的教名是英诺森(Innocent),从公元5世纪开始有13个教皇采用这一称号,首先采用此称号的是英诺森一世(401年至407年在位)。
无论是作为一个圣徒还是作为一个教皇,英诺森一世都不是一个杰出者,其后之所以追随者众,可能是出于对一个较早使用称号的教皇的尊敬,或是因为这是一个众口称赞的名字,因为其含义是“清白无辜的”。
另外一个原因大概是令人联想到宗教节日“圣英诺森节”(6月22日),或“屠杀无辜儿童纪念日”(Holy Innocents,12月28日)。
总之这个称号是相当平庸乏味的,马萨林说到这里轻笑起来,梅特涅也笑了,他当然不会用这种称号。
利奥(Leo)这个称号正与此相反,其含义是“狮子”,同样被13个教皇用作称号。
采用此称号与其说是考虑到狮子的特性,倒不如说是出于对前任的尊敬,比如利奥九世就很崇拜利奥一世,而利奥十二世热心教育事业,对世俗政府持理解态度,并努力加强教廷与广大教徒的联系,这些活动又得到了利奥十三世的推崇。
至于利奥十三世本人又是将劳资双方的义务和权利编纂成典的第一位世界权威。
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利奥”作为教名在天主教徒中的流行。
最后一个采用10次以上的称号是庇护(Pius),共有12个教皇使用这个称号,首次采用此称号的是公元2世纪一个奴隶出身的及诺斯替教的圣徒,相隔1000多年后,才被第二个教皇再次使用。
至于其他一些由多个教皇所采用的称号,按使用次数多少排列如下:斯德旺(Stephen)9(10)次、卜尼法斯(Boniface)9次、亚历山大(Alexander)8次、乌尔班(Urban)8次、阿德利安(Hadrian,又作Adrian)6次、保罗(Paul)6次、西莱斯廷(Celestine)5次、尼古拉(Nicholas)5次、西斯克特(Sixtus)5次。
接下来还有阿拿斯塔斯(Anastasius)等4个称号各使用过4次,马丁(Martin)等6个称号各使用过3次,马林(Marinus)等10个称号各使用过2次。
“为什么有两个斯德旺二世?”梅特涅打断了马萨林。
“教皇陛下,历史上确实有过两个斯德旺二世,其中第一个当选后尚未就职便去世了,因此未载入教皇世系表,其继任者便成为名义上的斯德旺二世,实际上也可称他为斯德旺三世。”马萨林解释道。
梅特涅地点了点头。
而马丁这个称号,也十分的奇怪,事实上只有过3个称号为“马丁”的教皇,而不是5个。
原因是13世纪时一位教廷抄写员将马林(Marinus)误写为Martinus,从而将马林一世和马林二世当作马丁二世和马丁三世载入教皇世系表,徒增了两个马丁教皇。
此外两百多位教皇中,绝大多数是意大利人,比例达到了80%。
例如23名称号为“约翰”的教皇中仅有希腊人2名,葡萄牙和法国人各1名,余皆为意大利人。
由此可见意大利人在罗马天主教廷中的优势地位。
“那就用格里高利吧。”梅特涅选择了这个称号。
“好的,教皇陛下。”
随后罗马通告全体天主教世界,梅特涅正式继位教皇,称格里高利十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