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华国政府面向全蓝星发出高价购买华国文物的公告。
一时间,民间兴起了献宝。
若娴便叫若壑把上次从刘爷那用药换回来的青铜器献了出去。
后青铜器被华国最大的博物馆定为镇馆之宝,若家献宝得名声得以永远留在这青铜器的历史上。
另外若壑还整理了珠圆玉润里的一些对于研究华国古代历史非常有用的物件一并献给了文物局。
从此,若壑在文玩界名声大噪,也为他后来的生意奠定了基础。
若娴抽空又去了一趟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沿海的经济一片繁荣。
若娴看着这样的场景,回想起K星的日子,这种发展的感觉真好。
特区的房地产已经正在进行时,若娴推出的方案,吸引了不少拥有投资眼光的中产家庭。
而因为独到的设计,贴心合理,一时间,户型刚设计好,就被抢购一空了。
到了魔都的时候,若娴又趁机开了几家贸易公司。
还好不是网络时代,户籍管理也没那么严格,这才让若娴得以以各种身份行商办企业。
忽然发现机器人有点不够用了,晚上的时候,若娴连夜赶工,又做出来一批一共六十只。
其实芯片那些,在空间里有很多,壳子也多,若娴只需要将它们组装起来就行了。
这些机器人装的芯片都是全能型,日常应对,处理商务,就跟一个人类完全一样。
这在后世被称为AI,但是若娴又用了法术,让这些机器人看起来与人类没有差别。
可以说,只有若娴才能分辨出,哪个是机器人,其他人站在这些机器人面前,几乎没有秘密,机器人能一眼洞穿人的心思。
若娴在魔都还建了一家大哥大公司。科技改变生活,别人国家有的,我们龙国也要有。
从空间里拿出一个大哥大样板,甩给机器人研发团队之后,若娴叮嘱他们,前期先做配件,等她通知能量产了再量产。
那些进厂的工人,车间独立,每个人的工序不一样,大家只知道这叫做电子厂,工资开得挺高,一人工作,可以养全家。
而按着时间线走,第一个横空出世的新通讯时代的工具应该是BB机。
若娴的空间里,应有尽有。
BB机生产线也安排上了,零配件都在做。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时机。
离开京城之前,叮嘱若壑要多在皇城根儿啊,胡同啊这些住了非常多前朝遗老的地方转转,能以低价淘到不少宝贝。
不管起眼的还是不起眼的,通通都收了。如果钱不够,就去她房间里拿。
若壑好奇地问了句!“你哪儿来那么多钱?”
若娴只回答“赚的。”
再问也问不出什么道道来了。
若壑的腿其实已经完全能够站起来行走了,可是这么多年他一直以轮椅示人,忽然能够站起来,怕人怀疑,还是出门都靠轮椅。
若壑的眼光也是真的毒辣,砍价的功夫也一流,整个寒假,在京城里就低价收购了不少文玩字画。
有的胡同里的百姓,家族没落了,祖上传下来的那些风雅的字画,他们也不懂欣赏,若壑按着名气,给出了高于市场的价格,百姓们也都愿意跟若壑交易。
等若娴回来看到若壑竟然以极低的价格买到了上百幅白石老人的画的时候,惊呆了!
若家就光靠着这些画,日后都能富甲一方了。
这个画家的画,后世被炒得老贵了。
若娴让若壑先把画存放好,留着以后卖大价格。
眼看就要到春节了,若娴就在家里待着,陪若琼华置办年货。
若娴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年没有像这样过一个安稳的年了。
K星遭遇毁灭性的撞击不久之后,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们就感染病毒一个个离她远去,最后剩自己在K星苦苦挣扎了不知多少年月。
那时候,她最害怕过节,因为原本热闹的星球,却没有了烟火气,她失去了所有家人,朋友。
一个人孤独地在K星与病毒抗争,直至抗争失败,重生到蓝星。
在这里,她找回了久违的家庭的温馨。
自从她上次植物人醒来之后,若琼华与陆乾说到做到,没有再约束着她。
她想做什么家里人都支持。
若婵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打来了越洋电话,跟父母报了平安,一一问候了家里的兄弟姐妹之后,说起了自己的学业。
若婵用非常吃惊的语气跟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业成绩“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自从我到了日不落帝国,开始学习除了英语之外的语种,却发现根本不用学,脑子里像刻了那些语言一样,直接就能开口交谈,还能写文章。这真是太神奇了。”
陆乾更吃惊“这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奇妙之事?婵婵,你是不是在说梦话?不对呀,你那儿现在应该是白天。”
“爸,我没有说梦话!我现在就给你说几句,先说俄语,这个你以前学过,你应该还能听懂一些。”
听着若婵那流利的俄语,比他的好上不知多少倍。
可是他自己的女儿他还不知道吗,出国之前明明只学过英语这一门外语。
“妈,你来听我说法语。”
若琼华回答若婵“妈听着呢,你说吧!”
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发音正确地道的法语,若琼华也是一脸不可思议。
若娴在旁边偷着乐。,这当然是她的功劳。
若婵出国前一晚,姐妹俩睡一张床上谈心谈到深夜,而睡前的牛奶里,若娴给若婵加了药,那是一枚珍贵的洗髓丹。
洗髓丹的功效会一点点发挥出来,只等若婵自己去发现。
想着大姐要远渡重洋,选的还是那么一个玄幻的专业,所以若娴给她专门做了一颗不一样的洗髓丹,帮助若婵能够快速地融进那个学术圈。
可以说,这世界上存在的拉丁语系的语言,现在若婵都会说、会写、会用。
洗髓丹也使得若婵的体质发生改变,让她能够更好地适应那边的生活,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因为这些语言的加持,若婵在牛津校园里,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