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时刻终究没有到来。
一声沉闷又响亮的枪声,那是14.5x114mm半自动反器材枪的轰鸣。
从后方连主力阵地打来的60mm迫击炮弹阻碍了乌萨斯帝国盾卫们的视野;又一轮照明弹升上天空,战场上的光线变化极度强烈。再加上保民军战士顾及到各种细节的隐蔽措施,他们没能预先发现那支加强给警戒阵地的反器材步枪,也没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反器材步枪动静不小的发射特征。
所以,那个一直在指手画脚声嘶力竭的盾卫排长像是被胸前被液压锻造机狠狠来了下,胸甲凹陷炸裂,鲜血和碎块从其中喷溅而出。
盾卫们的射击频率陡然上升,试图压制方位未知的敌大口径步枪——他们那套铁壳子,远没有到能让盾卫士兵在战场上闲庭信步的地步。中口径步机枪的穿甲弹连续命中,大口径机枪和反器材枪的直接射击,乃至中口径迫击炮的覆盖,对帝国军盾卫而言都是极大的威胁。
半身假人或破枪顶头盔的假目标被捷格加廖夫机枪乒乒乓乓地扫飞;费德洛夫自动步枪短促的单发揭开了好几个假目标的头盔。即使如此,大致扫向正确位置的子弹也密集不少,正在交换枪子的警戒班猝不及防,一下子陷入了被压制的境地。
那个反器材枪组不顾可能暴露,硬是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又打了一枪。在反器材枪力压群雄的轰鸣,和在夜间相当耀眼的枪口焰再度闪过后,又有一名盾卫班长栽倒在地。
作为应答,几乎半个排的帝国军盾卫都将步机枪转向那里。密集的弹雨将近十米宽的阵地直接盖住,还有好几个盾卫步枪手没有开火,试图逮住目标精确射击。
随着反器材枪组没能继续射击,盾卫们再度开始推进,向着那个保民军步兵班的阵地推进。尽管阵地上的防御火力已经恢复,快速换位的保民军战士们重新开始射击,但依然难以阻挡敌人前进的步伐。
直到三枚红色信号弹同时从面前的高地背后跃上天空。
只有这点动静当然不够骁勇善战的乌萨斯盾卫们止住步伐。但是一个火箭炮营齐射领衔,大批炮群猛烈开火的动静足够。
尽管帝国军凭借乌萨斯帝国本就颇有水平的技术积累,和整合运动先进技术的刺激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大幅度进步,但赤色叛军的先进武器还是让帝国军将领和官兵们刻骨铭心。而在这些东西其中,保民军的哪个兵种排第二或许有争论,但炮兵排第一是任何人都没意见的。
绰号“喀秋莎”,但实际上是122mm四十联装的自行火箭炮营一轮齐射,夜空中便充满了仿佛天灾般雷霆万钧的轰鸣,遥远的西侧地平线也瞬间变成了铁水一般的颜色。千百团翻滚而下的火球嘶叫着充满了夜空,从防守方和进攻方的头顶划过,落在这处登陆场的西岸。立刻,山川为之震动,硝烟、泥土、碎石和火焰混合成一团团巨大的烟焰拔地而起,足有二三十米高!
紧接着,是集团军乃至方面军下辖的独立炮兵单位。这些火炮口径至少152起步的远程重炮们向着这处挤满了两个帝国步兵师的登陆场猛烈射击。成群呼啸而来的重型炮弹飞过天空时,骇人的巨响和气浪让人几乎站不住脚,仿佛一列高速列车在天空中擦着人的脑袋飞驰而过。
这处战场上的乌萨斯帝国军官兵,从将军到列兵都脸色煞白、目瞪口呆。赤色叛军居然在这附近隐藏了这么多重炮,而他们居然对此一无所知!
一无所知也正常,在技术兵种上,保民军对帝国军有着巨大的优势。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刚刚成军的帝国陆军与舰队航空兵;相比之下,保民军空军和陆军防空兵的建设领先了帝国至少四十年,对帝国军的空中侦察造成了巨大阻碍。制空权牢牢掌握在保民军手中,帝国军空中侦察能发现精心伪装和夜间机动的摩托化重炮部队是极为困难的。
至于地面侦察......只能说,帝国军试图渗透保民军控制区的举动十分徒劳。撒出去的侦察兵堪称肉包子打狗,放出去一支就失踪一支。空中和地面侦察都无从开展,于是帝国军对连夜开赴到这片战场,隐藏在十几公里之外的大批保民军炮兵一无所知。
所以这顿炮弹,皇帝陛下的军官和士兵们是吃定了!
一个营的十八辆自行火箭炮一轮齐射,让顿河西岸的帝国军部队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挨了七百二十发火箭弹。紧接着开火的是就在高地西侧的160mm重型迫击炮。
闷雷一般的炮声中,十几门枚重达四十公斤的炮弹以亚音速一路吵闹着飞过来,狠狠砸入已经被火箭弹洗过一遍的西岸帝国军阵地。
恐怖的爆炸巨响压倒了战场上的一切嘈杂。这片大地剧烈地颤抖着,卧倒在地的帝国军官兵被震离地面十几厘米。一团团白色的烟焰在乌萨斯士兵当中绽开,弹着点所在之处,战壕塌陷变作活埋的坟墓,尚且完整的尸体身上衣物变成一堆破布;还活着的人捂着腹部倒在地上,在痛苦的抽搐中吐出大团鲜血和内脏碎片。
这处登陆场是保民军示敌以弱,精心准备的屠宰场。随着直接指挥这里的集团军司令部下达命令,以这处登陆场为中心,方圆数十公里内都响起了隆隆炮声。保民军步兵师、团属炮群的120毫米迫击炮、160毫米迫击炮、85毫米加农炮、122/152毫米榴弹炮开始全部投入战场,不像之前一样收着手,开始密集而细致地扫荡这狭小地域里挤成一团的帝国军部队;集团军乃至方面军直属的122毫米火箭炮、240毫米火箭炮、130毫米加农炮甚至203毫米榴弹炮纷纷出现。料理着在东岸很长时间没挨着炮弹,自以为身处安全区的帝国军目标
滚动的弹幕一瞬间从西岸笼罩到东岸,从高地下奋勇冲锋的帝国军步兵,到东西两岸和河面上正在摆渡的船舶和部队,再到东岸近处与远方的帝国军炮兵,都在遭遇针对性的打击。
山顶观察所里的祖巴乔夫沉默着,看见成群滚动的爆炸从南到北,在登陆场上组成一道宽阔的巨墙,缓慢而不可阻挡地从山脚下向前碾压过去。原来猛烈冲锋的帝国军散兵线消失在飞砂碎石之中,没被消灭的也无法前进一步。
两岸的登陆场已经在燃烧弹的集中轰炸下变成字面意思的一片火海,流动的燃烧剂汇入顿河,水面上也是流动的凝固汽油。其中有着抱住各种漂浮物拼命挣扎的帝国军官兵。
而在远方,帝国军炮兵的动静正在越来越微弱。保民军任凭他们长时间自由发挥,也用炮兵侦校定位雷达记录下了他们所使用过的每一处阵地。在精度更高、口径更大、数量更多的炮火打击中,幸存的乌萨斯炮兵寥寥无几。陆行舰的情况也不是很好——他们虽然皮厚,但并不是罩着at立场能量护盾。
西方的夜空中传来涡轮螺旋桨引擎的低吟,还有喷气式发动机的尖啸。保民军空军的夜航机接连不断地赶到战场。
保民军空军虽然有少数精锐装备二代喷气机,但整体的技术水平还处于末代电风扇和第一代电吹风。这当然算不上先进,但在泰拉方面眼里,这些空中武力属于亲爱的保护神或该死的索命鬼。
随着这个空中波次的领航中队在半空中投下照明弹,从西岸到河面再到东岸,都被映亮在极为强烈的光线之下。祖巴乔夫也把热切的目光投向了半空。负责领航的,通常是航空兵单位中全团乃至全师最优秀的中队。而那个领航中队的机型是“轰炸五型”,能开喷气机,说明他们肯定是航空兵中的过硬单位。
随着这个中队在东岸的帝国军后方扔下连串照明弹和燃烧弹,为后续机群指引目标。由战术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组成的对地攻击群,便轰鸣或呼啸着飞过战场上空。
它们甚至没有向地面投下一发炸弹,打出一枚子弹炮弹,地面上经受猛烈炮火还在试图向前的少数帝国军步兵,就从之前的一往无前、前仆后继变得稍显迟疑。而从北边的庄园到这片高地,再到南边的树林,欢呼甚至勉强穿透了枪炮声和航空发动机声,隐隐钻入祖巴乔夫的耳朵。
当然了,仗还得继续打。保民军空军没有人联老大哥那夜里在大气层外打一发制导电磁炮弹砸中越野车的本事。轰炸机的任务还是给战线后方的帝国军关键地域用炸弹翻地;只有少数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来给地面的同志们秀一手。
作为保民军空军主力的“歼击三型”是朴素而“传统”的单发重型螺旋桨战斗机,有一台4500马力涡轮螺旋桨引擎,最大起飞重量超过9吨;在标准的空战状态下有近900千米每小时的最大速度。四门23毫米转膛机关炮和1800公斤的挂载,对帝国军的绝大多数地面目标而言堪称强而有力,换上对地挂载就是歼轰三。
而强击机则以编号“强四”,实际上就是个装涡桨发动机而没有后座尾炮的放大版伊尔10。这玩意在动力与歼三相同的同时,起飞重量几乎超过前者,载弹量和作战半径远远不如前者——所以这玩意的重量用到了哪里,就可想而知了。
夜航型歼轰三和强四们气势汹汹地600到1000米的低空小角度俯冲下来,先为暴露在自己视界里的一切目标献上全力全开的炮击,这些家伙都是二到四机的小编队,从多个方向和高度进入,先逮着还没死透的炮口焰明显的帝国军炮兵阵地和陆行舰狠狠收拾,在大多数炮兵阵地哑火,陆行舰们也不得不彻底放弃支援进攻,转入防空、转移和逃命后。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们又把目标转向了东岸河岸和顿河河面。机枪、机炮和火箭弹从顿河河面上的帝国军渡河单位到东岸的一切暴露目标扫了个遍。
与此同时,在东侧的地平线上,滚滚而下的航空炸弹把那边的地平线也染成了刚出炉的钢水。
第二轮三发红色信号弹升入空中。
大地再度开始颤抖,来源是高地南北两侧的平地。来自人联的“老旧落后技术”,与黎曼鲁斯坦克引擎同出一处,几乎能把一切液态含能物当作燃料的高效发动机拉动着保民军主战坦克的履带,让泰拉特供版t-55主战坦克与bmp-2步兵战车在震颤中从自己的掩体里爬出。
紧接着,同型号发动机的轰鸣响彻天地,甚至让祖巴乔夫耳朵里几乎听不见太多炮声了——
整排、整连甚至整营的坦克和步兵战车从隐蔽位置爬出,冲向了顿河西岸的帝国军登陆场!
在山脚下的那处警戒阵地前,四辆步兵战车从侧翼突然出现,用30mm机关炮和炮塔顶部的12.7mm机枪把一个排的盾卫打得连滚带爬。
盾卫们当然有着卓越的技战术素养。机枪手打着长短交织的精确点射,步枪手在射击之余以极高的频率转换位置。即使如此,帝国军的射击精度也让那个装甲步兵排小心翼翼,下车的步兵们始终没有超出步战车的队形,展开散兵线。
但是盾卫们还是打不动步兵战车,他们只有步机枪。因为乌萨斯连“铁拳”这种最为简单的单兵反坦克榴弹发射器也造不出来。
四道30mm机关炮的弹流在盾卫们当中反复扫动,密集的炸点包围住盾卫们,直接命中的炮弹让身披铠甲的乌萨斯士兵直接变成碎片,倒在地上的盔甲缝隙间汩汩地流淌鲜血......这个在整场战役中冲出最远的乌萨斯分队,转瞬之间便全军覆没。
然后,这个装甲步兵排向着阵地上的战友们打了声招呼。就重新汇入了滚滚向前的铁流。
这场战役,乌萨斯帝国军队已经输定了。渡过河的一个步兵师即将全军覆没,正在渡河的一个步兵师也完全失去战斗力。
剩下的敌人还在垂死挣扎着。西岸登陆场上的乌萨斯步兵师同样有着师属炮兵。虽然只有76.2mm轻型加农炮,而且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很大,弹药不足,但依然拼死开火,竭力阻击成群扑来的保民军装甲集群。
但是,保民军的反击不是开着一堆铁皮罐头愣头愣脑往上冲,而是各部队各兵种之间的周密配合。几乎是在坦克和步兵战车向着那些开火后暴露位置的炮位开火时;居高临下、俯视战场的高地上,步兵们的轻型加农炮和迫击炮也纷纷开火。反应迅速的炮兵观察员已经将后方的炮火引导在帝国军头上。
西方面军直属的战役预备队,保民军近卫机械化步兵第一师早在今天凌晨就进入了附近的阵地。师里的一个坦克团和两个机械化步兵团中,师长安德烈.别尔康斯基只留下一个机步团当预备队。剩下的坦克团和机步团都投入战场,在帝国军黔驴技穷的那刻,给了帝国军最凶狠的打击。
帝国军的宣传努力用坦克装甲车和陆行战舰作对比,强调那些小铁盒子在强大的舰队前不堪一击。这也算是事实,而且在泰拉战场上发生的概率不算小。但是保民军拥有强大的远程和空中火力,甚至有113师在这方面的加强。同时又总是能凭借各种优势掌握战场主动权,极大地限制着帝国军的陆行舰队发挥。
就像现在这样,帝国军那数量众多的陆行舰队,没有哪怕一艘护卫舰能赶到顿河西岸的桥头堡增援背水一战的守军。在迅猛精确的炮火掩护下,凌厉的装甲箭头轻而易举地劈开了乌萨斯帝国军的仓促防御。
绝望的乌萨斯士兵们只能用屈指可数的“破城矛”、榴弹发射器、反坦克手榴弹乃至集束手榴弹,在无遮无拦没有工事的河岸上与占尽优势的装甲集群战斗到最后一刻。
而在河对岸,只剩下了炮火反复犁地后到处都是的尸体和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