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和认识,能够指导实践,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落后的错误的理论和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只能使实践以失败而告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反应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客观性,规定性,认识的能动反应具有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反映。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既有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应是细胞的思维,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推理出未知的反应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确定实践目的即为了什么而实践形成实践理念,即实践的理念蓝图是什么?制定实践方案,既把实践理念具体化的计划实施,进行中间实验,即先试点,然后逐步推广,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世界可知论,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阶段发展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
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进,向前发展而言的,人们的实践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人们的认识和运动也跟着推移和发展。
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个人能力的无限集合世界是可知的。
马克思思考面向未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深刻影响着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发展进程。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真理既包括正确的感性认识,也包括正确的理性认识,狭义上的真理,主要指正确的理性认识,关于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建设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以及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的主观形式是一切认识固有的。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个体的真理性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观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本性来说,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所指的并不是真理的对错,正确或者错误,真理的绝对性指的是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相对性指的是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赋予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联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不同的主体会对同一客体作出不同的价值认识。
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