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与魏月诗蒙头盖脸,假装成同样想要叛乱的人,四处调查着叛军的踪迹,混入叛军其中,为了不打草惊蛇,他们绝口不提袁制。出于避免繁琐地解释彼此的关系,郑燮与魏月诗便以兄妹相称。
两人发现,叛军营地很多人都呆若木鸡,双眼无神。经过两个月的调查,他们成功结识了负责沟通叛军与袁制的中间人,立马将他打晕后绑起来,关在魏氏家里。得到了重要的人证,下一步就该思考如何与都主沟通了。
魏月诗觉得,倘若直接拿此人面对都主,都主可以说,他怎么知道魏月诗不是在为父亲寻仇,随便抓捕了一个人供呢?还是得找个有话语权的人。
郑燮听得出,魏月诗对于找荀牟帮忙有着异常的执着,他劝也劝不动,要不就试一试。想要直接面见荀牟肯定是不可能的,还是先去启阳找荀蝶胧吧,于是两人又不辞劳苦地奔腾去了启阳。
在郑燮与魏月诗调查情报的两个月里,魏家勉勉强强熬了过去。起初,魏均找了个给人扫地的工作维持生计。过了一段时间,魏家忽然收到了一笔没有署名的钱财。魏母觉得不安全,建议扔掉,但魏均觉得没有故意扔钱的说法,便留下来用。后来经过魏月诗的调查,发现钱是兄长寄的。
等郑燮与魏月诗抵达启阳,直奔张府,受到了张无怨的接待。这一点,张无怨与荀蝶胧相似,他们都不会自居高位,蔑视下人。近日,张坚刚好在府里,据说是启阳本地有一起重大民事案件需要他参与。
但不巧的是,荀蝶胧不在府上,于是郑燮问起张无怨。
“蝶胧最近外出旅游了,好像是去了越国。”张无怨回答。
“越国?这么远!”郑燮惊叹。
听到这消息,魏月诗把郑燮喊去远离张无怨的地方,小声说:“就算只是张坚,好歹也是王之亚卿,他的话也有重量。看张仲这人傻傻的,不如联合他一起劝说张坚出面吧。”
“你真是见谁就往怀里拉!”郑燮说,“你打算怎么说?”
“还能怎么说?有话直说!”
魏月诗前去面对张无怨,澄清了他们这次特意回来其实并非为了见荀蝶胧,而是有事相求,她看似真情实感地诉说自己家父遭遇的种种困难,郑燮也在一旁应和着。张无怨是个热心肠,听到这种不公正的事定是不会坐视不理,于是乎张无怨立刻去与父亲张坚讨论此事,却得到了张坚的一张冷脸。
“你不知道这两人的真实身份,怎么就能信任他们呢?”张坚摇着头说。
魏月诗隔墙听到了,按耐不住,跳过来恭维道:“张大人!如果不是我一直在关注您,我为何选择把这些情报告诉您呢?您不认识我,是因为我地位低贱;下人却认识您,是因为您声名远扬啊!”
郑燮一旁听到都在心里感叹,怎么认识了一个说话比姜风还要“逆天”的人!
魏月诗突然出现,吓了张坚一跳,差点拔剑相向了,听到对方讲的话,才渐渐放松握剑的手。
张坚说:“所以呢?”
“我知道您心怀远大的抱负,但是在朝廷上并不受用。最近荀张联姻之事,我都有所耳闻!荀氏一直帮助您,却也用各种手段压制您,您肯定也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好受。”魏月诗对张坚循循善诱,“这个案子若是水落石出,功一定记在您头上,怎么说都很划算,为何不为?”
“请不要在我的府上议论相国大人——你倒是聪明的女子,但我只是个小臣,插足都主之事,不是太古怪了吗?难道我这不就是得罪了都主?”
“这怎么会呢?我们之前打听到,都主刚刚换人,袁制之所以得势,不正是因为都主处理不来吗?大王为什么将启阳赐您作为采邑呢?不用我多说,您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吧!如果您出马解决此事,王室借此机会还可以肃立威严,大王也会欢乐。况且,你是天子之臣,本就无须害怕都主!”
“这话不兴说。”张坚说,他的耳根子显然被魏月诗说软了,但内心还是有点小纠结。
郑燮见状,立马站出来补充了几句:“天下已和周朝时不一样了,我齐的疆域如此广大,大人肯定知道,桌子在旁边,人可以轻易拿到上边的东西;可若桌子离自己很远,正好朋友更靠近桌子,我们为什么不请朋友帮忙拿一下呢——我们从共城赶回来寻求大人的帮助也不容易,如果您无意参与此事,我们也不会为难您。但那样的话,我们便只能去寻找荀大人的协助了。荀大人也未必会协助我们,难道这事没有人愿意管管了吗?”
一提到荀牟,张坚马上坐不住了,说:“行,我会出面的。那些琐事如何操作,借口怎么找,就靠你们二位了。”
魏月诗笑了笑,看来张坚的骨头也没有那么难啃嘛。
商讨计划结束后,张无怨意味深长地问父亲:“您不知道这两人的真实身份,怎么就能信任他们呢?”
“……这是我的直觉。”张坚似乎有一丝丝语塞,“咳,那位姑娘是为了自己的父亲才这么拼命的……那位汉子看起来也风度翩翩,都不会是坏人。”
张无怨觉得很没有说服力,但也不敢去反驳。
次日,张坚命人送急报予齐王,大概内容是讲他的朋友发现袁制在共城似有作乱,希望大王同意他前去调查。也不知道齐王会不会同意?
在等候回复的这几天,张府给郑燮与魏月诗包吃包住,明明不是门客,却过起了门客生活。随着齐朝政策改革,各公族或者贵族揽收的门客,必须都向政府登记,中央有绝对的控制权与监视权的,他们的任何行为都需要上报,每个月都有业绩考核,并且,门客优先效忠于朝廷,之后才是其主人。出于这个政策,拜入谁门下,等于你找了个大哥给你吃朝廷饭,公、贵族吃大亏,因此养士之风渐渐散去。
当然,虽然法律这么规定,但瞒报与乱报的人也是存在的——被查到后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