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为了达到数月或者一年成军的目的,他必须做出改变。
而通过高强度。
更高强度。
再高强度的训练火线成军。
就是白逸,经过严谨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
当然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那就是他的兵源素质。
毫无疑问用难民组织起来的队伍,根本支撑不起他这种堪称非人类的训练方式。
一开始的淘汰率达到了破天荒的百分之二十五,非战斗阵亡更是达到了百分之一!
让共同训练大纲制定的锝国教官都无法相信的是,这种在他看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训练大纲。
这些名字全部是由屎蛋,狗蛋组成的蜻朝农夫竟然忍受了下来,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接受这样的训练,居然会是那些预备团成员最大的梦想。
至于参与这种训练可能会导致的负伤或者死亡,似乎这些农夫压根没有人在意过。
而这种情况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们却亲眼见证了这种堪称不可能的奇迹。
这样的超高负荷的训练,带来的唯一好处可能就是战地医生专业技能的飞速增长。
即使来的时候只是一个叫会医院的二把刀,但在每天都有做不完手术的情况下,用不了十天也能成为一个外科手术专家!
虽然这并不值得夸耀,但他就这样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之所以这么高的伤亡率还能让那些泥腿子趋之若鹜,自然有趋之若鹜的理由。
第一点,根本不用担心后路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根据白逸给出的待遇。
只要有队员在训练中死亡他的家人将会立刻获得一笔不低于一百大洋的现金,和任意地方的十亩水田不要土地亦可以折现。
如果希望继续在工厂工作那么工资会立刻上涨百分之五十,而且只要不作出太过分行为的情况下,公司必须永久雇佣!
相当于只要自己死了,那么妻儿老小白少爷就都给管了!
受伤的会尽可能的医治,就算最后不能继续训练了,公司负责安排工作,实在无法工作的也有公司养老,并且给予每月足够生活的补助最低不会低于一个大洋。
在所有蜻朝人的观念里,活下去的意义无非让自己一家老小活得好,既然白逸解决了他们所有的后顾之忧,那么在训练场上下死力也就无可厚非。
当然一如锝国教官们感慨的那样,这样的奇迹只会发生在蜻朝,这全世界也只有夏民族百姓才拥有这样的韧性,毅力和服从性。
正是基于这点基本认识,白逸才敢采用这种挑战极限的训练方式,所以才需要这么多的预备队员。
同样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淘汰率,白逸根本来不及记住每一个正式队员,所以现在所有的队员全部都只有一个编号,这些人要想拥有名字,可能只有等到他们中的谁,可以坚持到训练完成才能得到了
训练上下死力气。
装备上白少爷同样不含糊。
全营所辖有三个步兵连,一个机炮连作为重火力支援,一个特务连和战地医院!
每个步兵连完全按照两战时锝军编制有178人,编成为3个步兵排,一个步兵排拥有一门克虏伯三十毫米口径轻野炮(全连3门);每个排有4个班,每个班配备一挺镁制M1895式机枪(全连12挺),外加连属炊事班和救护班!
全连拥有的武器包括12挺机枪、45支帝国左轮手枪、140支曰制30式金钩步枪、3门轻型野炮。
以一个步兵排的装备来说共有4挺机枪、15支手枪、37支步枪和一门轻野炮。
步兵排携带的弹药有包括488发手枪弹、2500发机枪子弹、1500发步枪子弹、一百发炮弹和60颗手榴弹。
目前几乎不存在机动工具,计划中的军马根本没处买,只有靠以后得缴获,白逸倒是想到了配备自行车,但现在自行车工厂还处于试生产阶段。
机炮连是加强营的重武器支援部分,全连拥有174名军士和士兵,管辖着3个机枪排,每个排2个班,一个班一挺重机枪;全部使用的都是得制MG08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全连共有12挺重机枪。
另外还有一个重炮排下辖有3个班,总计六门七十七毫米克虏伯野炮,另外机炮连还是唯二配备驽马的连队,一共有58匹驮马。
特务连下辖一个侦查排,一个后勤排,一个通讯班,一个司号班,一个教导班以及营部警卫排!
单论火力配置和强度,这样的一个加强营完全不会输于蜻蜓绿营或者新军的一个协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