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天王,是我多年前的一个外号。那时候我掌管着菲基亚北区的销售。
当年的菲基亚北区,是菲基亚中国最重要的粮仓,我当时提出了取消国家代理制,用城市分销商直接扁平化面对市场的策略,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实际上,这个思路的灵感还是来自于当时国内的消费品领域,尤其是本土品牌的策略。那几年本土消费品品牌崛起很快,而手机,也从一种奢侈品慢慢变成了必需品和消费品。
城市分销商策略后来被菲基亚中国广泛采用。我也因为这个策略的成功,获得了提升,负责全国业务。
说话的人叫张华,是终端策划部的总监,海报、门店物料、导购培训等等门店的一些东西都归他管。张华是优力的导购出身,一步步做到今天的位置。
讲真,我还是挺佩服张华这种真正从底层做起来的人的。虽然我也是销售代表出身,也站柜台实习过。但我毕竟是留学生背景,04年的留学生比现在可少太多了,菲基亚让我真正做销售代表的时间并不长,更多的还是基层锻炼,意思一下。
但我和那些优秀导购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深的被他(她)们的工作激情群感染。一家手机公司,最熟悉产品的甚至都不是产品经理,而是最优秀的导购。优秀的导购,不仅熟悉自己的产品,也熟悉友商的产品,对每一项产品功能,哪怕是藏得很深的菜单里的功能,都能如数家珍。
对在总部上班的人来说,产品卖的不好,他们每个月的收入影响其实很有限。但是对拿着低底薪,靠着提成生活的导购来说,卖出产品才是他们工作的全部,不然就没有饭吃。
虽然优力这几年销量下滑,但我知道,优力的代理商销售体系,那些导购其实是出了名的能卖货。我在菲基亚的时候也经常跑市场,菲基亚的产品都是点名购买,导购根本不需要介绍什么。但是优力的导购,我亲眼见过很多次,讲一个小时才卖出一台货的。
即便是讲一小时都卖不出去,这些导购也无怨无悔,面对下一个客户,他们依然不厌其烦的耐心讲解。
很多事情不能怪他们。
许琳,是品牌部的经理,负责广告业务,公司的创始员工,经历过优力的起起伏伏。
“郑总,我们真盼着你来。优力现在丁总回来了,我们大家都觉得有希望。前几个月产品线也做了很多调整,超长续航产品又回来了。我们销量最好的时候,就是打的大电池,长续航。”
许琳接着说道:“我大学毕业就进了优力,我们一打时尚,产品就卖不好,一打商务续航就好卖。每次都这样。”
“那也不是,品牌也需要焕新嘛。”这时候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的三十多岁的人说话了,略微有些低沉的声音。
“郑总,我叫毛俊,品牌部的总监。”
毛俊继续说道:“我们的品牌确实老了,所以这几年鲁总主导的品牌转型其实也是对的,但是有几款机器研发出了问题,导致了销量下滑。”
毛俊是鲁伟去年十月才招来不久的品牌部总监,几个月前丁杜高和我介绍过。他出身于宝洁。
不过,上班前我搜索关于公司的新闻,看到一个论坛上出现了毛俊的名字,后面赫然印着“优力集团 CMO”,我想应该是媒体有点夸大了。但是如此不严谨的对外夸大自己的职位,确实让我有些惊讶。
我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但我之前对优力做过一些品牌研究,我倒认为许琳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尤其在打市场、夯实市场基础的时候,必须像一根针一样的戳向消费者,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印象。
品牌就是认知,就是对消费者的心智争夺战。OVVO、丽音的韩流时尚,水果的科技潮流,小豆的高性价比,甚至当年菲基亚的结实耐用,都是消费者心智里的第一印象。
品牌如果没有这种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是不会成功的。
我又看了下一位笑嘻嘻的留着齐耳短发的中年女性。看到我看着她,她举了下手,“您好,郑总,我是毛冬梅。大家都叫我二姐。”
“欢迎郑总加入优力,我觉得优力还是很有希望的,在丁总的带领下,在郑总的领导下,我相信我们一定会重新崛起。”
毛冬梅是市场推广部的总监,负责各种促销活动设计和地面推广。简单说来,张华的工作在柜台内,毛冬梅的工作在柜台外。她的工作就是通过一波波的促销活动,来推动代理商和终端的销售。
在外企,毛冬梅的工作叫做Trade Marketing,翻译成中文就是通路营销。
最后说话的是电商部的高小亮,刚才的讨论,高小亮一直默默在听,一直没有说话,轮到他说话的时候,他也没有多说:“我们做的不太好,郑总。我们一定努力把电商搞好。”
我没有多说话,默默地点了下头。其实我也在思考电商的打法。2015年,电商其实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在我对新媒体的研究中,我一直认为电商不仅仅是个销售渠道,也是一个媒介渠道。
阿里已经不仅仅是一家重要的电商企业,事实上,这几年阿里的广告收入也超过了央视。京东也类似,而且京东的3C数码类一直是强项,远超阿里,大强子当年起家就是靠的这个品类。
有没有一种可能,不仅把优力的电商做好,也把电商平台当做一种新的推广平台,为优力的品牌加码呢?
我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我准备有空和高小亮好好谈谈。至少从之前我看到的优力电商的页面设计和各种细节上讲,我感觉高小亮的团队还是下过功夫的。照道理,他应该远不是现在的业绩才对。
我和中国营销中心的同事们谈了一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