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众大臣,顿时好奇了起来。
毕竟,谁不想知道李阳所说的新的官员选拔制度,会是怎样的呀?
同时,更重要的是,李阳所说的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否真的比现行之制度更加的先进,能更好的解决眼下的困局?
所以,当下众人便赶紧问道:“不知镇国君想出了何等对策?”
李阳伸出了两根手指,看了一眼众人,道:“国考!”
“国考?”
众人听到这两个字,眉头眉头一皱,相视一眼,甚是不解。
“没错,国考。”
李阳解释道:“本君之办法,就是废除推举和纳赀,改为开启国考制度。所谓国考,即全国性的统一考试,不论贫富贵贱,不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是我大秦的守法之民,皆有权利、有资格参加国考,成为我大秦的有用之才。”
此话一出,整个国政院顿时就炸了锅,一时之间议论纷纷。
“国考,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好主意呀!通过考核,举国筛选人才,这……这主意实在是太棒了!”
“是啊,这样一来,那可选拔的人才可就多了。”
“…………”
众人双眼放光,很显然李阳的一句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已经让在场的众人,看到了无数的人才将会涌现出来。
是的,这个结果是必然的,是毫无疑问的。
这时,有人便道:“按镇国君所言,就算是普通百姓,只要能通过考试合格,亦能封官任用?”
李阳点点头:“当然,朝廷用人,乃是唯才是用,又岂用去在乎它的身份地位乎?难不成,就因为他是平民百姓,便是无才么?”
众人点点头,此话倒是无法反驳的。
李阳又道:“国考,就是要给所有人一个公平的竟争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哪怕是平民百姓子弟,只要你学有所获,只要你有真学实才,那就有资格走上仕途,为建设我大秦帝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他的一分力量。”
李斯道:“镇国君之国考制度,不仅是给天下的底层百姓开创了一条改变人生命运的道路,更是天下有志之士之福音也。”
众人十分赞同的点点头。
李阳道:“现行之推举和纳赀制度,主要是通过官员、地方乡士向朝廷推举一些有名望、有道德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士。特别是纳赀,只是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粮食和钱财就可以给以适当的官爵。”
“诸位,现行之制,于天下有志之士来说,不仅不公平,对朝廷来说,也弊端极多啊。推举之制,乃是有任人为亲之嫌,有志之士,或许反而有志无处可伸,有才无处可用,而朝廷也难以选拔到真正有才学和能干之人;纳赀之制,更是任钱为亲,这说白了其实是一种买官卖官的行为,这样选出来的人,又怎能保证其会有真才实学乎?”
“故而,唯有开启国考之策,给全天下所有人一个公平公正的竟争机会,方为上策。一来,国考给了全天下所有有志之士,一个伸展心中抱负志向之通道;二来,于朝廷来说,亦能选拔到真正有才之人,如此,大秦必兴!”
在李阳的这段解说剖析当中,其实现行的选拔制度和国考选拔制度,谁优谁劣,已经高低立判了。
李斯当下便道:“镇国君的国考之策,乃上上之策,当尽快推行,以解朝廷当下困境。”
冯劫也道:“我亦赞同李相之意,此策当尽快举国推行。”
有李、冯二人赞同,其他的人自然不可能还会有反对意见,当下齐声道:“国考制度乃为上策,当尽快举国推行!”
李阳满意的点点头,道:“好!既然诸位对国考之策,无异议,那便就此通过了。”
“喏!”众人应道。
这时,萧何问道:“镇国君,对国考可还有具体的要求?”
李阳点头道:“本君认为,国考可分为县试、省试、国试三个部分。县试合格者,可参加省试资格,省试合格者,则方能参加最终的国试。不过,为了更好的做到人尽其才,本君认为,国试不必统一考核,而是应依各部所需之才,给出相应的考题,来对考生进行考核。同时,考生也有权决定自己去参与哪个部门的国试。”
“比如,刑部司法这块,国试考题应可侧重于审案和律法;大秦央行的国试,考题可侧重于金融经济和数学;总之,就是按如此办法,各部机关系统,可直接选拔到真正堪用之才,而考生亦能选择自己想去施展才华的地方,如此沿才授职,于国于仕,皆赢。”
“妙哉,妙哉!镇国君真乃是拥有通天之智之人,智慧卓绝,如此之绝妙之策,信手拈来,我等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李斯听完国考的具体方案后,发现李阳的国考制度简直就是完美到无以伦比的地步了,不由对李阳的敬佩之情,又甚了几分。
当然,其他大臣,此时心中也是对李阳的才华和智慧,充满了佩服之意。
大家都是大秦的重臣,对于大秦各部机关人手不足之困局,大家愣是没有想到一个可行的好办法,而李阳不仅想出了对策,而且他这个“国考”的对策,居然还那样的完美,那样的绝妙,简直叫人不敢置信。
是的,这个国考制度,之所以妙,不仅仅“国考”能解决大秦的人才困境,而且它还妙在给全天下的有志之士一个公平的竟争平台,和一展胸中抱负的通道。
当然,它的妙处,还妙在有志之士,可选择自己想要去施展的方向,而朝廷也能人尽其才,沿才授职,简直堪称完美。
总之一句话,一般人谁能短时间想出如此堪称完美的妙策来呢?
反正在场的大臣们,自认为自己就算是一辈子时间,也是想不到这样完美的妙策来。
一时之间,众人深深折服!
…………
李阳的国考制度,经过众臣一致通过后,不日,便经国政院发文,将国考制度,昭告了天下。
一时之间,举国沸腾……
大秦的大江南北,无数底层才子,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每个底层百姓,都从国考制度当中看到了希望,改变命运的希望!
同时,国政院的公告当中还告知了,明年春季,就将开启大秦的第一次国考。
无数才子,看到公告的那一刻,已经是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而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从没有读过书,习过文的百姓,则纷纷转身劝告子女,一定要用功读书,日后好参加国考,出人头地,一展抱负。
总之,国考制度,就像是一根火药库里的引线一样,直接点燃了整个大秦。这条新制度的改革,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甚至不亚于之前的一切新政。
或许,对于每个底层百姓来说,改变命运的希望,永远是最珍贵和重要的。
当然,国考制度的推行,自然也被史官记载到了史书当中。
史书载:大秦新历十一年,秋,镇国君李阳推行国考制,举国震奋。
而后世史学家们对国考制度的评价,也非常之高。比如称国考制度有效的打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缓和了社会地位差异带来的矛盾,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朝廷各部任职,为朝廷机关提供了优秀人才,一定程度上保证官吏清廉,甚至促进了全民接受义务教育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