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后。
秦国,咸阳,国政院。
“什么,陛下不愿回来?”
李阳一脸不解的看着刚刚从少昊远渡回来的李由和徐福二人。
和李阳一样不解的,还有李斯等国务大臣们。
要知道,春节的时候,公子将闾前往少昊,为的就是请嬴政回朝的。可是,结果今日少昊的船队回是回来了,但是却不见皇帝的人影。
李由道:“陛下得知镇国君想将少昊大陆变为大秦的牧场和农场,故而决定留下来,统一了那块大陆再说。”
徐福也点点头:“是啊,无论我们如何劝谏,陛下都听不进去,圣意已决,我等也是毫无办法啊。”
一旁的扶苏反倒挺高兴的,道:“父皇不急着回来,那我们正好有充分的时候改革,待父皇归来时,定是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陛下不在,一些新政倒是不好轻易实施了。”李阳苦笑了一下。
李斯诸人也点点头:“是啊,一些大的改革事宜,还是得请示陛下方可去执行的。”
确实,一个国家要改革,如果直接跳过请示皇帝,那这改革还能成功吗?
万一皇帝不喜欢这项改革呢?
万一改革失败,带来了不好的结果,皇帝是否就该拿你问罪呢?
总之,皇帝没有批准的改革政策,做臣子的是不敢去大刀阔斧的改革的。
想到土地改革也基本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该行其它方面的改革,结果倒好,皇帝没回来,那就只能停下来了。想到这里,李阳气不打一处来,不由抱怨道:“李由,你们也真的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此等大事,尔等居然都办不好,陛下就算不愿回来,那绑也得绑回来呀。”
李由:“…………”
徐福:“…………”
绑回来?
谁他妈吃了豹子胆,敢去绑皇帝呀?
二人简直是日了狗一样,憋屈的愣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对了李将军,陛下不是有召书吗?”一旁的徐福,突然记了起来。
经这么一提醒,李由也想了起来,一拍大腿:“对对对,召书,大秦朝政之事,陛下已有旨意。”
“哦?陛下有旨?”众人皆是正色了起来,出列听旨。
李由拿出怀中的一张盖有玺印的宣纸,读道:“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命李阳继续主导全面推行新政改革,各项新政由国政院决议后便可实施,无需再向朕请示。钦此!”
一时之间,大家都怔住了。
因为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不管是任何新政议案,只要国政院赞同通过,便可以推行实施了。
换句话说,接下来的新政是否实施的决策权,是在国政院。
而国政院又是谁说了算?
自然是李阳说了算,因为李阳是院长。
换言之,李阳想推行什么样的新政,基本上就能推行什么样的新政,但是责任却是国政院一众国务大臣共同承担。
皇帝的真实用意,李斯等人一听就明白了,这是皇帝怕李阳会有顾虑,放不开手去改革,所以才出了这么一个“多此一举”的招儿。
当然,李阳也是聪明人,自然一听就明白皇帝的用意,顿是心中一暖。
这不就是在告诉自己,放手去做,不要怕做错,因为就算是失败的政策,那也是国政院这个机构通过的政策,罪不在个人。
换言之,皇帝也在告诉国政院的每个人,只要是为了大秦的江山社稷计,为了华夏民族计,不管新政成功还是失败,朕不会降罪任何个人。
“镇国君,陛下让下官告诉你,只要是为了大秦的江山社稷,为了华夏民族,一切以新政为先。”
李阳听到这里,对着少昊方向,深深一揖。
他突然感觉,有如此圣明之君,支持自己改革,就算真的粉身碎骨,又有何妨?
想到这里,李阳当即转身对众人道:“既然陛下已有旨意,那我等便继续改革,打造一个强盛的大秦报答陛下之信任!”
“诺!”
众人齐声应道。
说实话,皇帝让国政院来表决通过改革议案,李阳倒是觉得,这国政院,倒是越来越像后世的内阁了,就差搞一个国会了。
因为后世一些资本国家,就是内阁提出一些政策、议案,由国会两院决议通过,便可立法实施。
有了皇帝的召书,大家也就无了后顾之忧,于是蒙毅道:“镇国君,陛下让我等继续全面推行新政,如今春耕已过,运河也重新开工,接下来有何计划?”
李阳道:“要想打造一个兴盛强大的大秦帝国,解决温饱是基础。如今基础有了,那么接下来就应当围绕兴盛、强大计,大力发展手工业,同时努力构建一个适合商业发展的社会制度,然后不断的去加以完善。”
大家听得一头雾水,对于所谓的适合商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在场的众人脑子里却是没有一个所谓的概念,或者说毫无入手之处。
李斯请教道:“何谓适合商业发展的社会制度?”
“就是一个适合商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让商业活动拥有自主性、平等性、竟争性。”李阳尽量的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话来摡括。
不过,看到大家一脸懵逼的样子,很显然,他失败了,没有人能很好的听懂这话的意思。
最后没办法,李阳只好再次解释道:“发展商业,朝廷收取商业税收,那么纳税的商人,我们自然要给予保障它们的商业经营活动有一个好的环境,比如给他们自主定价权?比如秦法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利益?保障商业经营活动的公平?”
“比如,如果商人生产一件商品,成本须十秦元,而商人没有定价权,朝廷定价九秦元,那商人又岂会去生产这件商品乎?很显然,商品的自主定价权,就是发展市场经济所需的一个前提条件嘛。”
听到这个例子,众人倒是纷纷点头,毕竟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其中要意。
这时,李阳就总结道:“一个适合商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给市场经济创建一个个类似‘让商人对商品有自主定价权’一样的商业活动所需的条件,让商业活动能健康、自由、公平的发展运行。”
这时,大家差不多对李阳口中所说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
李斯道:“市场经济体制我等倒是可以慢慢琢磨、出台相关的制度、政策,来支持商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只是这手工业的发展,一时半会儿恐怕是难以快速发展起来啊。”
“是啊,目前的手工作坊,为数不多,基本的生活所需之货物,都十分不足。”
“没错,特别是去年粮食丰收,百姓皆有余粮,加上我大秦的国家工程皆以投标制,百姓参与国家工程的建设,不再是服役,而是有工钱的,所以家家户户或多或少皆有积蓄,这样一来,商品满足不了需求,一些商品是一涨再涨,而且还不一定有货。”
众人纷纷感叹了起来。
一旁的董翳道:“如此供需不对等的情况下,下官倒是有些担心大秦纸币贬值。”
李阳笑了笑:“董大人放心,本君也有过了解,虽说衣服布匹等货品商品,因供需关系紧张,涨价不少,但是粮食的价格还是很稳定的嘛,这就说明货币并无贬值。而其它商品的涨价问题,也只要供需关系得到缓和,自然也就会回归正常了。”
“可是,这供需关系一时半会儿恐怕是……缓解不了啊。”
董翳苦笑了一下。
李阳倒是成竹在胸的样子,笑道:“其实,要想发展手工业,说难也并不难。”
“哦?镇国君有何良策?”众人顿时纷纷望向李阳。
李阳道:“商人的手工作坊,规模尚小,自然难以满足我大秦两千万百姓的供需关系。而要想让手工业形成大的规模,还是得由朝廷来主导才行。”
“朝廷主导?”众人一愣。
李阳点点头:“没错,由朝廷设立大作坊,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我将这称为‘国有制’作坊。这样一来,就能大大的缓解供需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