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大秦万里江山,春意盎然,万物复苏。
又到了春耕时节。
“今年各地务必保障春耕劳作的顺利进行,各项工程能停的尽量停下,不得过多占用人工。百姓的温饱问题事关大秦江山社稷的安宁与和平,事关天下人的生存之根本,所以不得有半点掉以轻心。”
国政院,李阳对各部尚书,做着重要指示。
工部尚书何章,立即应道:“属下已经下发政令,运河等工程均已缩减人手,有效落实保障春耕大计。”
李阳满意的点点头,又道:“运河工程缩减人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各地方还需做好河道管理,保障农田灌溉,以及防洪防灾等各项工作。”
“喏!”何章领命。
李阳又对户部尚书纪偕道:“你们户部也要做好农耕种子的分配任务,去年从百姓手中收购回来的新农作物种子,做好分配工作,保证新农作物有效的推广和种植,争取今年再创一个丰收年。”
“镇国君放心,属下定会严格督办。”纪偕急忙起身应道,同时又问道:“那种桑养蚕之事,是否暂且打住,一切以农耕种粮为重?”
李阳摇头:“江南种桑养蚕之农,自然继续种桑养蚕,怎么可以一刀切呢?你总不可能为了多增收粮食,就不用织布穿衣了吧?”
“是,属下明白了。”纪偕点头。
说到这里,李阳有点不太高兴了。
因为他发现,自从白正一党旧势倒台后,现在的大秦,上至朝堂,下至各地方,行省、各县,虽然不再有人敢拖泥带水糊弄新政了,也没有人敢有分歧意见,但是新政下发各地后,各地方又做的太过极端了,什么都搞一刀切。
比如朝延下发政令,要推广种植甘蔗,结果有些地方的官员,便下令把油菜给拔了,要求农民必须种植甘蔗。
又比如,最近扶苏热衷于改造咸阳城,同时下发政令,推行“我爱咸阳,打造美丽咸阳城”的这么一个工程,结果下面各部门为了所谓的“市容市貌”,就拼命的追求所谓的干净、整洁,把大街小巷全部刷成一样的漆,商户的招牌也换成统一的牌子,搞成了一刀切,极端化。
甚至于,有些街巷还搞统一的院墙,谁要是敢违反,就定罪。实在是过份了。
当然,为此事,李阳直接把咸阳令萧何给狠狠的批评了一顿。
原本李阳就对当下的大秦政治极端化有所警惕,现在又听到纪偕问要不要叫停种桑养蚕,这让他感到当下的这种现状必须要遏制。
于是当下便对众人道:“诸位可有发觉到,我们官员,上至朝堂,下至地方,办事虽然是雷利风行,但却是太过极端化了?”
众人一脸迷茫……
李斯问道:“镇国君所指的极端,是何意?”
一旁,之前曾被李阳教训过的萧何道:“李相,镇国君的是各部机关执行新政拿捏之尺度问题。”
“执行新政的尺度?”李斯和众人皆一脸懵逼。
李阳就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当下各级官员的处事作风问题,于是道:“你们可曾听说过,下相县令刘季,锄胡菜(油菜古时名称),改种甘蔗一事?”
众人点了点头,表示听说了。
李阳怒道:“为了政绩,在执行朝廷下发的鼓励种植甘蔗政策时,他居然下令将治内的胡菜(油菜古时名称)强行给锄了,以此来强行推广甘蔗种植,这是叫鼓励种植甘蔗吗,这分明就是强逼百姓种甘蔗!”
“千里胡菜,就这么全给糟蹋了,朝廷的鼓励种植甘蔗政策,到他手里,不仅好政策沦为了坏政策,而且还逼得百姓怨声载道!”
“这种走极端化,走一刀切的行为,也赤果果的显现了,这种官员的眼中,只有自己的政绩,根本不管百姓之喜恶,说难听点,完全就是拿着朝廷的政策当令箭,将权力凌驾于法制民生之上。”
李阳狠狠地怒批了一番这种执政行为,然后又道:“又比如纪偕,刚才居然会问我,要不要叫停植桑养蚕。这可不就和那刘季一样么,为了农耕,为了今年再创一个丰收年,就想着是否要叫停植桑?”
被李阳这么一说,纪偕顿时无地自容。
而国政院里的各部级官员,也是意识到了李阳所提到的问题严重性了,于是皆不敢作声。
李阳讲到这里,叹了口气,不想过多的斥责纪偕,感慨道:“诸位同僚啊,物极必反啊,凡事不可过度,切不可走极端化,极端化是十分危险的。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包罗万象,方能让大秦变得丰富多彩。若为了一件事,就必须打压另一件事,那这世界便只有一,何来的三生万物?为了种粮,就不织布养蚕,就不用穿衣了?为了种甘蔗,就锄了胡菜,就不用吃油了?这岂不是乱了套么。”
纪偕当即便请罪道:“属下该死,请镇国君治罪!”
李阳白了他一眼:“本君只不过是提醒一下你,若以后再犯此错,必责之。”
“谢镇国君提醒。”纪偕心中感动,同时也检讨到了自己之前的想法确实是有点极端化。
这时,众人也急忙出列,齐声道:“镇国君提醒,我等谨记!”
李斯同时也道:“物极必反,镇国君提醒的是啊,国政院今日便将镇国君之训示,通传各部官员,以作警醒。”
李阳满意的点点头。
在朝廷的大力保障之下,大秦的春耕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
百姓纷纷下田下地耕作,辣椒、玉米、土豆、红薯等新农作物的种子则由各地方政府分配。
而由李阳发明改进的铁犁,也是大量的打造,基本上整个大秦已经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大大的节省了人力,加快了效率。
户部尚书为了带动全国百姓的耕作热情,非得要李阳写一句口号。
于是,李阳只好喊了一句:
这一下,可就不得了了,一时之间,全国各地到处都帖满了这句口号。当然,除了这句口号之外,各地方也想了各自不同的口号和标语。
总之,在这些口号的带动下,全国百姓耕作热情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