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主要就记了三月份这一个月。后边四月份从4月1日到3日,都是和便民服务中心的事儿。
谈收费标准啦,打印价目表啦,谈更具体的事情啦……
修学上,因为脑子多了很多事情要做,不免受影响,也只能维持早晚课。
最后一篇日记,居然是……
2007年9月1日周六。
没想到一拖会拖这么久!太懈怠了,唉,没有能力影响别人,反而自己的修学一再走下坡路。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好好静下心来念佛,诵经了。五个月了!
看电视!看电视!这玩意真是个魔王!要戒掉!!!
——
日记全部结束。
很多人看到我这一个月的生活安排,大概觉得,这谁受得了,整个一清教徒。
但是,你们不懂,修行的快乐!胜于一切。没有快乐,谁会主动坚持!要是一直没有生活各种杂事的牵绊该多好……
人的一生,衣食住行要能再简单一点该多好……终于理解佛陀为啥出家,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理解,孔子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人不堪其累,回不改其乐!
很多外在东西,你不放下,你永远体会不到那种真正自由的快乐;
精神世界,你放不下面子,放不下贪嗔痴慢疑,放不下妄想,分别,执着……你永远体会不到来自灵魂深处法喜充满的乐,永远无法想象沐浴真实的光明是什么样的,正受是什么样的。
老子曾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
还有一位得道之人的诗句:
“八十年来拖着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
——
好吧,下边来侃侃,在董家湾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混的那些日子。
前面讲到,我和马革结束了先各种幼儿园,小学工作的事,也打消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这个时候,母亲看着我又天天闲在家里,就开始陪着我找工作……
就是在这个时期,有一次我自己外出找工作,我想还是应该到社区去问问,还有人多的人力资源部门转转,于是去了离家最近的董家湾社区。
那里有个大型的菜市场,平时买菜,我和母亲倒是经常去,只是我从来没有好好转转周边的店铺。
就在我转到菜市场隔壁街道时,我发现了这个便民服务中心。
记得第一次去,那个简易的复合板小屋里就只有姜老师一个人。
姜老师是个大我不少的中年妇女,叫阿姨吧,感觉有点叫老了,因为她挺爱打扮,浑身都挺时髦。可叫姐姐吧,又觉得对不起她脸上那明显的皱纹……
后来,在交谈中,得知她和这个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肖师,一起开了个识字班,她也在里面当老师,主要教学龄前的小朋友识字。
所以,就一直叫她姜老师。
姜老师这个人很健谈,东北过来的,正好我大学也是沈阳上的,所以,一聊开,我们的距离就瞬间拉近了。
刚开始还是她最先听出了我普通话里带的东北味儿。
然后,我就聊到父母在这里做生意,自己呢,也想在这边有点事做。
她人也很热心,一听我是学音乐的,又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当即就联系肖师,把人给喊了过来。
我们在一起一聊,都觉得是个不错的缘分,他们那个时候,政府正扶持这种便民服务中心,给了他们很多权限,像搞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可是大力支持。
只要打着活跃小区居民丰富的精神生活,办个识字班啦,音乐班啦,只要人不多,规模不是很大,都不需要办营业执照!
而且,因为肖师的人脉,他在附近一处废旧厂子办公大楼二楼,租了人家很大一个房间,租金还很美好。呵呵。主要就是用来上识字课外。
音乐教室的话,那间屋子隔壁就有空闲,直接一起租下来就行了。
我一听就来劲了!不需要考虑租金!不需要考虑营业执照!不需要考虑宣传!这些肖师的便民服务中心全可以做!
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投资钢琴,还有我的教学技术。
于是我们谈了好多次,也做了企划案,最终自己说服母亲,把出租屋二楼那台珠江118做为投资,投了进去。
然后就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因为那间教室太大,是个大通间,钢琴呢,是小班授课,需要隔出一个一个小琴房!
我们谈妥,教室里的一切后期投入,都算两个人共同投资,他先垫资,然后从每月我的分红里面扣除他替我垫付的部分。
就这样,钢琴抬过去,简单隔成了三间琴房,一间接待室,我们的便民服务中心音乐培训部就正式营业了。
广告呢,就打在菜市场旁边的那个便民服务中心小房子的门口。加上肖师,又拉来了些亲戚朋友捧场,还有识字班的几个有学琴意向的家长,很快有了几个学生。也算开张了。
为了扩大宣传,我还借助便民服务中心平台的名义,办了一个社区歌唱比赛。
当时附近小学学生报名的还真不少,也有社区的居民,整个过程热热闹闹的,也算给培训部做了宣传,也算是替肖师做了一件活跃社区艺术文化的活动,一举两得。
因为肖师的人脉,那个大楼一楼一个对着大门的大厅,借给我们办了活动,脸面也算撑的过去。
(《VIP女主的狗血日常》这本书里的杨燕青这个角色,就是这次唱歌比赛中的一个四年里的小姑娘,她全名我记不得了,只记得她名字里带个青字。
小说里,描述她们家的状况,是完全真实的,她母亲带着她和姐姐住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小区门房里。父亲过世的早……
那个姨,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关系处的很好,不过,我们认识的时候她就学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