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来小学、初中的经历啥事都记的模模糊糊就准备简单写写算了,没想到,这两天在外工作的弟弟回来了。
一起聊天吃饭之余,偶然间说起小时候的事,他竟然对很多事,比我记的清楚!
而且,那个时候父母忙着赚钱,做生意,混朋友等等,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我和弟弟一起相依为命。
弟弟终于把这段时间的记忆又补全了一些!
弟弟说的搬家历史:
——高庄(出生至小学一年级左右81年—88年。)
——四方坑(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左右89年—91年。)
——工人电影院旁边六楼(小学五年级至初二左右92年—95年。)
——双龙巷临街门面一楼(初中直到考上大学。94年—2001年。)
——卧龙街南头四楼(在卧龙街干游戏厅时的租住地,初中时期93年—96年。)
——卧龙街北头今大润发二楼(在卧龙街干游戏、商行时租住地,高中时期97年—2000年。)
——理事厅街,胡同里面,爷爷奶奶的矮旧老房子那里。(本来只有两间小房,后来父母把隔壁的房子也买了过来,推倒重建了成了两大间、两小间、一个小独院的房子。
在这里住的时候记得是高中时代。而且是双龙巷、理事厅、卧龙街三个住处来回串着住的。)
我考上大学那一年是2002年。也是那一年我们举家搬到了郑州火车站附近做生意。(开游戏商行)
2001年我回读了一年,那一年后半段我住在中山路南段的成龙补习学校,补习文化课。
前半年我在北京徐悲鸿艺术学院考前辅导班学习音乐专业课和基础知识。
记得第一年考大学,报考的理科综合类大学,考了五百多分,只够二本线,选择了回读考音乐类。
第二年,文化课以四百多分,成龙补习学校艺术学生里最高分,考到了沈阳音乐学院。
终于捋顺了为啥脑子里对搬家地方那么混乱的记忆了。
原来属于自己家房子的是:高庄——四方坑(卖了)——工人电影院隔壁六楼——双龙巷门面一楼(拆迁)——理事厅街胡同里小独院。
而卧龙街那两处居住地都是租的房子,是在卧龙街干游戏厅时方便一家人就近休息落脚的地方。
高庄是父母结婚生活的起点,直到现在还保留着,经过多方重建最后从一个四方小院变成现在上下二层的门面。
一百多平米的大小,楼下两大间(现有一间被隔成了两小间。)搂上一大间,四小间,还有一个四五十平米的阳台(以前露天,现在封闭起来了。)
工人电影院隔壁六楼(顶楼),是父母在朋友的建议下买的,后来跟双龙巷那一家换了房子。换到了那里。
哦,对了,想起来了,后来一家搬到爷爷奶奶住的理事厅街,是因为双龙巷那里要拆迁。
但谁也没想到双龙巷那里从九几年拆了盖成简易房,直到现在快三十年了,我们家也没有拿到该分给我们家的房子。
以前听父母说,刚开始拆不下来是因为有几家钉子户不搬家,听说后来都闹到了北京……那家人关系硬扛了很多年,最后赔了好多钱才搬走……
然后因为原开发商倒闭,等等原因一直盖成简易房闲置着,直到现在二零二几年,勉强盖成了,但依旧没啥动静。
父亲常无奈地笑着说,怕是他等到死,也等不到了吧。
毕竟老爸手里的各种拆迁合同上盖章签字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单位也不在了。
老爸特别后悔在原住址要房子,他说早知道,该要钱,或者要分到别处的房子,当时说是在御景湾那边的门面房可以给两三套。
当时觉得那里太背,太荒凉,不想要。谁能想到现在那里发展的很好,很热闹繁盛……
反观双龙巷那边,由于住家户大量迁出,很多老门老户随着年轻人结婚在西郊买房,现在那里除了商业,医院,学校……就人气而言可谓荒凉。
感谢老弟的回忆和讲述。混乱的记忆终于捋明白了。
上一章说的高中桃花运的时,后边再说。嘿嘿。
下一章,赶紧把老弟说道的关于我们那些年,看过的电影电视录像带……玩的电子索尼游戏,看的漫画小说等等,给整理一下先。
其实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很多有意思,又搞笑又无奈地事呢。细节,我会慢慢回想总结。
在自己前半生记忆里畅游的这些写作时光里,真的挺有意思。怪不得那么多人喜欢写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