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电动自行车便进入到了一个相当缓慢的发展阶段,直到1999年,电动自行车的技术研发在南方得到一个小的突破后,它才终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可即便如此,因为这个阶段的电动自行车续航里程太短,同时价格又比较昂贵,所以仍旧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在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这就导致电动自行车的全国总产量一直都无法提升起来,直到2003年年底,全国电动车总产量,也不过只有676万辆。
时间拉回到2000年5月,这个数字就更少了,可能都没有超过100万辆!
平均到全国各地,每个地方能够拥有个一两辆电动自行车,就属于稀有物品的存在!
一直到2004年到来,当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再次在电机、蓄电池、充电器和控制器四个方向迎来全新突破后,电动自行车产业才算是正式突破了困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而刘华兴所看中的,便是这四年的时间差。
只要华兴实业可以尽快搞定电动自行车的革命性技术,那么在电动自行车这条赛道上,“华兴牌电动自行车”,就将如同新版红绿灯一样,对当下的同类产品再次实现降维打击!
不过电动自行车的研发和新版红绿灯的研发还不太一样。
新版红绿灯之所以可以研发出来,是因为它的技术含量不算是特别高深,以郭建忠等人的水平,就可以完成其的研发,最重要的地方只是在于新版红绿灯的“创意”而已。
可电动自行车所需要的技术,就不是随随便便能够成功的了,否则南方那些电动自行车品牌,也不会研发那么多年,都没有得到关键突破。
但技术上的问题,对于刘华兴来说,反倒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他虽然不懂其中的技术到底如何去研发,但他却非常清楚,电动自行车到底需要使用到哪些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具体发展方向!
别看“知道”这两个字平平无奇,但南方那些电动自行车品牌,想要达到“知道”的境界,是需要花费数年的功夫去摸索和试验的!
但在刘华兴这里,他却可以直接“一语中的”,减少大量研发时间的同时,大大加快“华兴”电动自行车的上市时间!
这其中的含金量,恐怕是不言而喻。
试想当初爱迪生发明白炽灯的时候,刘华兴就站在他身边,并直接明了告诉他“白炽灯需要用钨丝”。
那么爱迪生就绝对不会浪费其余的上百种材料,可以一次性研发成功了!
不过即便如此,电动自行车的研发也绝对不可能像红绿灯一样迅速,仅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研发成功。
这一次,刘华兴准备先行招聘一些更高水平的技术相关的研发人员,然后给到他们更多的三到四个月的研发时间。
只要在十一国庆节假期到来之前,华兴牌电动自行车可以完成研发、生产和上市销售的所有环节,便算是完成了华兴实业走向“实业帝国”的第三次“关键一步”!
而到了那个时候,刘华兴想要完成的“振兴东北”的目标,也将算是初见成效。
毕竟,电动自行车这个产品,可是需要数量更多零部件的。
在华兴实业绝对不可能单枪匹马完成电动自行车全部零部件生产的情况下,它的出现,势必可以养活数十个相关产业,以及,上百个濒临倒闭的冬北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