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茶之道
方羽接过了愚伯递过来的茶,轻轻抿了一小口。略带苦涩,对于方羽来说,这茶似乎并非什么绝佳的饮品。
“味道怎么样?”愚伯问道。
“还好”方羽回道。
“不是还好吧,是不是苦涩?”方羽微微地点头。
“苦涩,这就对了”愚伯说到。
“愚伯是一个茶道高手,能否为羽儿讲解一下”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书生百科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愚伯和方羽面前,还自己搬来了椅子,坐了下来,愚伯同样开始给书生百科沏茶,书生百科接着说道,“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也是茶;在大西约汉时期的《刘农本草经》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四曰茗,五曰?’。这些大都是茶最早最原始的记载,在现在人的意识里,茶为中国南方的嘉木,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茶树叶子则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方羽和愚伯两人都在静静地听着,丝毫没有一丝要打扰的意思,书生百科不急不慢地接着讲到。
“茶的起源流传到现在,依然有神农说,西周说和秦汉说三大主流说法,都各有自己的依据典故。而中国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尖,庐山雨雾茶,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六安瓜片,信阳毛尖,武夷岩茶,祁门红茶,蒙顶甘露十多种名茶”
“韩兄弟,果真博学”愚伯说道,“韩兄弟对于茶的了解,已经很精确了”
“是啊,我也是初次听说这么详细的茶知识,真是长见识了”方羽说道,“关于茶道,很多已经已经和儒家,道家,甚至是佛学相融了。”
“是的,方大哥说的没错啊。而在中国也只有茶这种植物,与高深莫测的道连在了一起,周身弥漫着平和虚静的道气。而茶道的创始者,正是《茶经》著书之人——陆羽,后人尊称其为茶圣。与此同时茶道也传到了日本,举国上下盛行饮茶之风,并在修行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中,茶道进一步提纯为一门“和、敬、清、寂”的禅门艺术,禅茶一味,道在茶中行。
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滋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而一枚茶叶采摘下来,需经过揉捻、烘焙、紧压等诸多工艺处理后,方能成为可供人们冲泡的茶叶。于此意义来看,茶的生命无异于经历一场凤凰涅??,在淡淡清香中重获新生。
茶之味醇韵雅,然必生于艰难之境。一个人品茗久了,自然能品出茶中丰富的况味,从茶叶质地到沏茶温度、水质,到浸泡时间,都攸关泡出的茶香味。一般而言,若以温水来沏茶,茶叶只是僵硬地浮在水上,闻不到它散逸的清香。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在一次又一次的冲沏下,茶叶不停翻滚沉浮,不断舒展,终于如云霞般绽放,溢出那或如春雨般清润,或如夏日般的奔放,或如秋风般醇厚,或如冬雪般沁人的阵阵幽香。四时之茶韵,永远令人回味无穷!
这正如同我们的人生,不经风雨磨砺的生活,就像温水沏的茶,只是一味地悬浮在生活表面,永远无法领略到生活的真味。而那些饱经沧桑、在苦乐年华中翻滚沉浮,却始终努力绽放自我的人,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终将散发出生命的脉脉清香。”
“说的真好,如果你真是只有钱半段对茶的了解,愚伯我或许还感觉你是在照本宣科,可是后半段对茶道,与人生的理解那应该是一个茶道高手才有的领悟。”愚伯说道。
“愚伯过奖了,我只不过是书读的多点,记忆比常人略微好点罢了”书生百科说道。
“只要你现在懂得了茶道的意义,那么接下来只需要有一个悟的机会,那么你将会豁然开朗。人么对人生哲学的理解,都是从知道开始,但是知道并不是懂得,顿悟往往就是那一瞬间的事”愚伯说着,自己慢慢品了一小口茶。
“其实,对于茶的理解,我们往往把他看的复杂”愚伯说道。
“哦,那愚伯说来听听”方羽说道。
“其实,品茶是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叫做坐忘。这是一种道家的理念,是一种为了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就是要绝对的,做到心如止水,达到‘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精神状态。这样才能在精神方面返朴归真,才能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这就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品茶的哲学,只有这样的无为的心态下,人们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才能有为。方羽,你是习武出身,这些东西应该理解的更加透彻。不光是品茶,做任何事情,只要达到一个坐忘的境界,那么他都是高手,都是大师级的存在。”
方羽听到这些话,似乎有种熟悉的感觉,好像某个人给他说过。可是一时又想不起来,是谁说的,说的是啥。
“说起坐忘,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书生百科说道。
“什么故事?”方羽问道。
“华歆与管宁,华歆为坐驰,管宁为坐忘”书生百科说道。
愚伯听着笑了笑。方羽此刻也已经想起来,管宁割席的故事。
书生百科接着说道,“在三国演义里,华歆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而管宁则是一个清高之士。然而在《世说》和《三国策》里,华歆的成就远比管宁大的多”书生百科说完之后独自品了一口茶。
方羽也看了看愚伯,自己也小品了一口,还是苦涩,不过此时略带了一些香甜。
“他们其实是殊途同归,不管管宁也好,华歆也罢,他们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了自己的事。在他们各自的眼里,他们自己的日子都是自己想要的。”愚伯淡淡地说道。
方羽对他们这时的谈话并没有太大的留意到。他在想那几句熟悉的话。对了,长白山,雪地树林,方羽想起来了。
“愚伯,这些话你听听”方羽继续说道,“极刚则断,极柔则衰,刚柔有度,如柳扶风。
风融苍劲,劲力催风,柔若拂面,刚亦断石。
有即是无,无可为有,内心恬淡,方可虚无。”
方羽说完,静静地望着愚伯。
“这几句话听起来,仿佛是某种内家心法,应该属于调节气息之用!”愚伯轻品一口茶道。
“应该是武术心法!”方羽道。
“哦!”愚伯轻声应道。
“那日我走在长白山深处......”方羽缓缓说道,想起那日在长白深处遇见了那位虚无大师。那日的画面缓缓出现在了江湖方羽脑海里。
百米开外,一个白色的身影舞动。身体翻转,时而疾速如风,时而缓缓如絮,行云流水,如柳扶风,仿佛天地间的万物尽在掌握之中。此时周围的雪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绕着他的身子,尽情飞舞,宛如蝴蝶恋花,久久不舍离去。
那人双手上下翻飞,交错叠影,脚步更是轻盈,若飞鸿踏雪,如蜻蜓掠水。方羽自问身手了得,且极具天赋,经过方三爷等人的指点,已经登峰造极。
听着方羽的话,愚伯脑海里出现了一个人,方羽声音落下之后,只听愚伯缓缓说道:“传说中有位格斗大师,武术造诣极深,出手看似柔和却可以招招毙命,他在江湖上已经是一个传说,一个无法超越的存在。据说他晚年悟透了道家哲学,参透了太极的奥秘,所谓的太极演众生,他全数掌握。他将道与武术再次融合,刚柔交融却又区分有度,气贯全身,劲力随心所动,据说可以开山破石,在江湖中罕逢敌手。
传说他二十年前看透了红尘,看破了世事,于是选择了遁隐,或居于山林当中,亦或停留于闹市。他早已远离了江湖,可声望依旧不减,反而更加传奇。”
“愚伯,您说的是谁?”方羽眼神中充斥着诧异。
“格斗大师侯云鹤,也不知道这位高人是否还在世,但无论在世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武术的造诣没有人能够超越。”愚伯语气中充满了敬意。
“不瞒您说,侯云鹤是我师傅!”方羽也喝了一口茶缓声说道。
“难怪你的身手如此了得。”愚伯说道,“这么说起来,我们还是师兄弟!”
“难道愚伯您也师承侯二爷?”方羽问道。
“我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侯二爷,但确实是侯云鹤,云鹤大师。他曾指点过我几招,之后,我就一直尊称他为我的师傅。”愚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