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间还是好得恨不得时时刻刻粘在一起,秦王手下的天策府和太子手下由鬼面军改编成的长林军却在有心人的挑拨下矛盾日重,越来越有誓不两立之势。186txt.com
听魏征说过那些前世今生的事,李渊也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自己拿不了主意,便想听听周围人的意见。李建成表示自己绝不会做皇帝,坚持要把皇位让给李世民;李世民表示皇帝自然是人人想当,他也不例外,但如果做皇帝的是李建成,他绝不会和哥哥抢;李元吉向来喜欢大哥不喜欢二哥,明确地告诉父皇,如果李建成做皇帝,他就太太平平地做他的齐王,但如果做皇帝的是李世民,就别怪他不顾兄弟情谊,也要搅进这漩涡里争上一争;皇后窦氏早亡,如今李渊的后宫里地位最高的就是侍奉他时间最长的万贵妃和尹德妃。万贵妃和尹德妃以前都是李建成的婢女,总记着李建成这个嫡长子曾经把她们两个婢女出身的庶母也当生母一样孝顺,不胜惶恐,在她们二人的带领下,李渊的后宫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李建成;朝中大臣的意见各自参半,支持李建成的说帝王之家自古以来便是立嫡立长,前朝杨坚就是因为废长立幼,才导致隋朝二世而亡,这便是近在眼前的实例,支持李世民的则说秦王才是对大唐功劳最大的,然后引经据典找出不少历史上不是嫡长子的明君,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李渊原本想做个顺应民心的决定,结果却是被越搅越糊涂,最后想到了当初陪他起兵的裴寂和刘文静,或许他们能给他一个正确答案。
刘文静一直以与裴寂抬杠为乐,此时听到裴寂支持的李建成自愿放弃太子之位,大赞这正是可以避免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好契机,不如顺应他们的意思,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另外给李建成一个头衔,皆大欢喜。
李渊对刘文静的意见不置可否,再去问裴寂的意思,以为他肯定是引经据典地论证嫡长子比次子更适合继承皇位,不料裴寂对是否打破长子继承制不置一言,只是对李渊道贺。
“有什么可恭喜的?”李渊听得莫名其妙。
“太子殿下不愿做皇帝,秦王殿下却愿意想皇帝,皇位该有谁来继承,还需要讨论吗?皇上有个如此贤明的继承人,实在是可喜可贺。”
“你的意思是让世民继位?”
裴寂却是摇头,接着问了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皇上觉得做皇帝好吗?”
李渊考虑了一下:“有苦有乐。”
“何为苦?何为乐?”
“做皇帝要心系百姓,要处理无数的公务,要平衡朝中势力,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烦恼,有时候朕真想早点退位算了。但是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有……还有很多常人享受不到的享乐。”李渊说到这里时,开始有些吞吞吐吐,“要朕一下子放开这些权力,还真有些舍不得。”
“那么大唐需要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还是一个耽于享乐的皇帝?”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自然是需要勤政爱民的皇帝。”
“那么做勤政爱民的皇帝和做耽于享乐的皇帝,哪个更快乐呢?”
“自然是耽于享乐……”李渊明白了。
“太子殿下不想做皇帝,因为他只看得到做皇帝的义务和烦恼,看不到做皇帝的乐趣;秦王殿下想做皇帝,他眼中的皇帝又该是什么样呢?”裴寂捋了捋长须,“皇上,应该由谁来继承皇位,还需要考虑吗?”
“可是建成他……”李渊还有些犹豫。
裴寂以为李渊是心疼李建成过于操劳:“太子殿下从起兵到定国,对大唐劳苦功高,若是再逼他做个克勤克俭的皇帝,确实未免太辛苦了些,甚至以太子殿下的心性,很可能会操劳过度,以致英年早逝。臣也十分心疼太子殿下为了大唐不顾自身,但是他一人的辛苦,换来的可能是大唐千秋万世的繁荣。一人的辛苦与天下百姓、大唐基业孰轻孰重,请皇上自己掂量。至于刘文静……”裴寂语气中带上了几分不屑,“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立储何等大事,他却丝毫不考虑大唐将来,只顾与臣抬杠,向皇上进谗言,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他,必遗后患。”
李渊沉默半晌,得出了他的答案。
*****
裴寂和刘文静都是李渊的心腹,而且二人一个支持李建成,一个支持李世民,朝中文武百官在立谁为储君的问题上分别唯此二人马首是瞻,直到刘文静被处死。
李渊处死刘文静用的罪名是莫须有的“谋反”,但是朝中嗅觉灵敏的老政治家们看出来了,李渊这是杀鸡给猴看。以后要是有谁再敢提让李世民继位,刘文静就是他们的榜样。
原来父皇不是仅仅稍微有点偏心裴寂,而是喜欢裴寂远远超过刘文静,刘文静从头到尾都是自作多情,真是可怜。刘文静被杀的消息传出来,秦王府的幕僚不胜惶恐,生怕哪天李渊一时头脑发热,就会把李世民处死,免得他太爱出风头,最后弄得功高震主,对李建成产生威胁,李世民自己却只是感慨于父亲对裴寂的偏爱。
听到刘文静被处死的消息,李建成却像是被雷劈了一样,一下朝就去追问李渊。
“你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世民除了打仗以外还会什么?”李渊却对李建成要求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要求嗤之以鼻,“就算是打仗,也是因为有你跟在他身后收拾烂摊子,才能有他秦王的赫赫军功。朕要是把大唐交到他手中,只怕他会是第二个隋炀帝。”
“他不会!”李建成难得的激动,“他已经做了一辈子好皇帝,这辈子他还会为大唐开创一个盛世。”
“好皇帝?你做霍去病的时候他是汉武帝,你做比干的时候他是谁?”
“他……”李建成垂下眼,“史书上写的不一定是对的。受德……帝辛其实是个明君,是我这奸相误国,才导致大邑商在他手中灭亡,他才会被史官诬陷为商纣。他其实……”
“不用说了!”李渊打断李建成,“不论史书上说的是真是假,商纣是亡国之君,总是事实。朕绝不会让大唐落到商纣手里!”
“父皇,儿臣从来不曾求过父皇任何事,就当是让儿臣任性一次。如果世民这辈子不能当上皇帝,他就会受到天庭处罚,形神俱灭。”
“要是让商纣当上皇帝,只怕形神俱灭的就是大唐了。”
终于还是不行吗?李建成痛苦地闭上眼睛。他费尽心思,就是为了让红莲再做一世皇帝,数千年的辛苦就是为了这一天,他绝不会容许任何人任何事成为李世民的帝王之路上的障碍!既然现在他自己成了妨碍李世民登上皇位的人,或许是他消失的时候了。
“而且要是世民当上了皇帝,你怎么办?”不能怪李渊偏爱李建成,实在是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远的不说,就说前朝的废太子杨勇,爹实在是不忍心你步上他的后尘。”
整理了一下情绪,李建成的语气已经恢复一贯的淡漠:“凡人阳寿短暂,连半百都活不到,即使费尽心思,也不过是多活几十年少活几十年的区别,我根本不在乎。”
“可是爹在乎你。”李渊实在是心疼李建成自我牺牲到如此地步,不忍看他哀求的眼神,干脆转过身去,“商纣将比干剖心,汉武帝将霍去病赐死,你何苦还如此为他?”
听不到李建成的回答,李渊回过头,却看到李建成跪在地上向他叩拜。
李建成是谪仙,即使生为李渊的儿子,在他面前也多少带着些神仙看蝼蚁的孤傲,哪怕是在朝堂上叩拜父皇,李渊也能品出一些嘲讽做作的味道。可是他现在为了让出太子之位,竟然以神仙的身份向李渊一个凡夫俗子摆出如此谦卑的姿态。这可怜的孩子……李渊咬了咬牙,还是狠下心:“你不用劝了。朕意已决,你跪到下辈子也没用。”
“我为世民受了三辈子轮回之苦,荒废了数千年的修行,绝不会允许任何人妨碍我达成目的,让我这数千年付出的一切悉数付诸东流。”李建成虽是跪拜的姿势,语气却十分强硬,“儿臣不是请父皇收回成命,只是请父皇原谅儿臣不孝,既然父皇不愿意改立世民为储君,儿臣恐怕要让父皇白发人送黑发人了。”
“你……”
李建成不待李渊回答,便起身告退。
“建成!”
李建成已经转身离去。
李世民总说李建成还是更适合白色,玄色镶金的太子朝服穿在他身上怎么看怎么别扭,此时李建成也仿佛被这一身朝服压得不堪重负,步履蹒跚,却走得头都不回,像是在告诉李渊,人世间的荣华富贵都休想留住他的脚步。
作者有话要说:
☆、第六十一章 国戚
王世充败了,刘黑闼灭了,天下太平了,于是李建成的伤刚复原,秦王开始缠着太子讨庆功宴,硬要他亲自下厨给自己做饭,全然不顾现在哥哥已经贵为储君,更不顾东宫和掖庭宫之间越来越浓的火药味。
原本李世民盘算着先敲诈哥哥一顿大餐,然后把哥哥当饭后小甜点吃了,可李元吉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说自己在攻下洛阳一战中也有功劳,硬要一起跟来,还把一起参与讨伐窦建德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一起带来。
原本计划中浪漫的二人世界结果成了一次小型的家族聚会,李世民的郁闷可想而知,不过能尝到李建成的手艺,还是十分令人愉快的。李世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吃饭时间,他在前面跑,李建成拿着小碗在后面追,几乎成了唐国公府的一道风景,引得窦氏直笑李建成这个大哥比她还像李世民的娘。后来随父亲到晋阳赴任,接着为了平定天下屡次出征,常听到手下的将士说想念小时候娘亲做的饭,或者想念家里媳妇做的饭,李世民却往往是一边啃着石头、沙子一样的干粮,一面怀念李建成的味道,然后就会觉得心飞了起来,飞到他想念的那个人身边。尤其是彼此坦白心意以后,李世民越来越喜欢看李建成穿着围裙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想象自己是个忙碌了一天的丈夫,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美丽的妻子已经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饱餐过后,还有帷幔下的软玉馨香供他享用……白日梦很美,但是李世民心里很清楚,他这一声“媳妇”要是敢叫出口,李建成肯定是一锅铲扔过来,而且凭李建成的武功,一个锅铲也足够要了他的小命。虽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李世民还是更喜欢留着自己的小命用来好好地疼爱李建成。
李建成还在厨房里忙碌,桌上只有酒和几个简单的下酒菜,却没有一个人动筷子。李世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脑子里盘算的净是待会儿找什么借口打发走李元吉和李神通,然后拿李建成做下酒菜;李元吉是看哥哥和叔叔都没动,所以也不好意思动;李神通则是在考虑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根本不敢吃。
人起名字往往讲究缺什么补什么,李神通名字叫“神通”,其实不过是一介武夫,而且是个武力比头脑高明不到哪儿去的常败将军,只因为李渊起兵后李秀宁独自带着两个儿子逃难,凑巧先找到李神通,觉得自己一个妇道人家总算有依靠了,——虽然事实证明这个“靠山”比她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儿子还对得起“拖油瓶”的称呼,如果换个稍微逊色一点的女中豪杰,只怕早就被李神通活活拖累死了,——逼着堂叔一起造反,才会成为唯一在外地响应李渊的李氏宗亲。
李渊举起义旗后,李氏宗亲无不避之唯恐不及,只有李神通响应他。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李渊还是十分感激李神通的配合,授他光禄大夫官职,占领长安后改授宗正卿,武德元年封他为郑公,不久改封永康王,再改封淮安王,拜右翊卫大将军,不久后又担任山东道安抚大使。如今李氏宗亲除李渊诸子以外,唯李神通势力最大、任务最重。不过对这位堂叔,李建成的评价是“在战场以外的地方,他是李家最像飞将军老祖宗的”;李秀宁的评价是“只是个个子比较大、长相比较老的孩子”;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的评价是“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就算他存心想徇私枉法封堂叔为开国功臣,都找不出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甚至别说是晚辈,就连晚辈手下的幕僚都看不起李神通这个王爷,尉迟恭损程咬金的话中最狠的就是“黑胖子削掉半个脑袋,就和淮安王差不多了”,而程咬金觉得这话说得实在是太损,差点因此真的和尉迟恭翻脸,让徐世绩直感慨“作为手握重权的皇亲国戚,能不招人待见到如此地步,也挺不容易”。
其实李世民还是挺佩服李神通这个堂叔的。一开始因为受李渊牵累逃入山区,后来为了脱困,才被李秀宁逼上梁山,但主要是给侄女拖后腿,然后打窦建德打得全军覆没,连自己都成了窦建德的俘虏,再之后打刘黑闼,居然还没交上手便望风而逃……自打李世民能记事以来,只要是李神通领兵打仗,就没有一次不是大败而归。甚至李世民听到李渊要李神通带兵,第一反应就是父皇存心在捉弄堂叔,李神通照样能心安理得地屡败屡战,去得雄赳赳,败得气昂昂,看得侄子侄女们都不知道该说他是富于百折不挠的精神,还是天生脑子里就缺根叫做“自知之明”的筋。
李建成工于心计,熟知宫中各种明争暗斗的手法,就连不少同样习惯于勾心斗角的文臣看到太子殿下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