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成了官名显宗,从此徐承祖就成了徐显宗公爵!徐承祖为了丁父忧的关系,辞去了一切本兼职务,专心在家守孝!于是锦衣卫指挥使出缺,廷议由南宫少秋升任!从此锦衣卫指挥使,不再是酬庸用的虚衔,反而成为掌握大权的关键人物!
徐钦出殡那天,朝中大臣几乎全都亲临吊唁,南宫少秋也跟着众人一同来到徐府!
对于徐钦这位硬骨头公爵,南宫少秋心中确实存着很大的敬意!到了徐府,众人只见到处张灯结彩,不像在办丧事,反而像是在办喜事!众人不由大惑不解!徐承祖看见他们来了,连忙避开其他宾客,前来和他们说话!
众人齐声询问徐承祖他们心中的疑惑,只听徐承祖说道:“我们徐家的人早有了觉悟,只要不是战死在沙场的,就是善终!所以徐家办丧事,就好像在办喜事一样!”一切丧葬事宜处理完后,徐承祖留下他们晚饭。yinyouhulian.com席间,徐承祖说道:“少秋,当日我们在淮北所说之事,你今天可以告诉我了吧!”
于是南宫少秋说道:“大哥!当日之战结束之后,小弟就已经传下号令,从各地精选出三千名帮众,以在山东地面有亲戚关系的人为优先,早已分批混入汉王的新兵营中!
据他们传回来的消息,汉王还把山东地区的死囚全部释放,又收编了无数的地痞流民,现在汉王的新兵,居然已经有了五万之多!不但如此,汉王还将山东各府、州、县的马匹全部收归己有,现在汉王正打造兵器,操演战术,积极备战中!更可笑的就是,自己的天下连影子都还没有,汉王居然已经封了好多的官!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指挥使王斌被封为太师,知府朱恒、长史钱炫两人都成了尚书,千户盛坚、典仗侯海则成了都督!除此之外,计全被封为军师,其他四名宇内十凶则都成了万夫长,你们说好笑不好笑?”
南宫少秋所说的固然有点儿可笑,然而众人一想到,汉王竟然能聚集五万兵马!若是汉王起事,万一又得到一些地方卫所的支持,这场刀兵之灾,势必不能躲过!众人一想至此,不由心头全都沉甸甸地说不出话来!
胡珍想了许久,问道:“少秋,你派了三千人混入汉王军中,这固然很好!可是三千人在五万大军中又能起些什么作用?”南宫少秋还没说话,徐承祖就说道:“胡大妹子,在战场上,领兵作战,最怕的,就是不能上下一心!三千人在五万人中,虽然不足以造成兵变,但若只是要捣乱,就已经足足有余!”
南宫少秋接着说道:“而且我派去的这三千人,大多底子非常好!在汉王军中,阶级最小的,也是一名十夫,百夫很多,甚至还有几名已经是千户了!真要捣起乱来,他们能发生的影响力更大!”
说完,南宫少秋有点儿意兴阑珊地说道:“我因司马一门的家变而来京师,本以为汉王和计全等人是多么了不起的对手!万万没想到才没几下子,计全就被我等打得在北京存不住身,回到乐安!而在乐安我又早有安排!现在的感觉就好像在跟棋力比我差的人下棋!棋局明明已经到了官子阶段,我也早已看出,对手不论怎么下,都必定是大败亏输的局面!然而对手却偏偏不死心,我也只好陪他继续耗着!有时候,我真希望汉王他们能另出奇招,要不然我对他们这一档子事,还真有点提不起劲来!”众人听了南宫少秋此言,才稍微放下心来!
※ ※ ※
今天是大明朝宣德元年正月初一,也是宣宗即位的改元正旦!这一天不但是所有京官齐聚一堂,一同向宣宗祝贺,普天下所有的藩王也都派遣人员到北京祝贺!
这里面,尤其以汉王派来的代表团最为庞大,送来的贺礼更是奇特!原来,今天才不过是初一,汉王竟然派出大批人员,送来了元宵节观赏用的花灯!这些花灯不但种类繁多翻新出奇,而且制造精良,看过的人无不赞赏,所以宣宗大大地嘉勉了这些代表,要他们回去替皇帝谢谢汉王!
这天晚上宣宗利用暇,带着众多侍卫和几名宦官一同欣赏花灯!这其中,素有禁宫才子之称的阮浪,看了这些花灯不由叹了一口气!宣宗觉得奇怪,问阮浪为何叹气?阮浪说道:“回皇上的话,奴才只是觉得奇怪,汉王派这么些人到京师里来,究竟是为了什么?”
宣宗心中一动,明白了阮浪的意思,到了初五,就将花灯收起,结束了庆典,命众藩地的代表回去!所有的代表都依宣宗之命回去,连汉王的也不例外!不过汉王的代表里头,有一人名叫枚青的,却偷偷留在北京!
这枚青利用汉王潜伏下来的势力之掩护下,每天在北京城里各处刺探消息,再将所得的消息传回去,有时候一天的信鸽往来,竟然高达六七次!
这情形自然早就落在南宫少秋眼里,南宫少秋也屡次将这个情形告诉宣宗,以及诸多大臣,要他们提防!而这时,在山东的各地方衙门,也纷纷有密函传入北京,这些密函的内容全都大同小异,不是说汉王正在打造兵器、训练新兵、恐有异图;要不然就是说汉王强抢马匹、招亡纳匪,意图造反!
南宫少秋每次都很尽责地将这些资料呈给宣宗,只是宣宗不愿承担千古骂名,看到这些资料时,总是说:“宁可他先负我,不可我先负他!”南宫少秋听到宣宗这些说法,也没有丝毫办法!不过该来的总是要来,事情并没让南宫少秋等得太久!
有一天,南宫少秋正在指挥使衙门,却看见新任的北镇抚司王仲气急败坏地跑来说道:“大人!……大人!……汉王反了!……汉王反了!”王仲本以为南宫少秋听到这个消息必然会很紧张,没想到南宫少秋竟然微微笑道:“王大人,你先喝杯水,顺顺气,再把事情详细说给我听!”于是王仲略事休息之后,就将事情说出!
原来那枚青虽然在北京待了很久,却始终没有得到什么重大的消息!这天,枚青接到一封汉王的密函,要他去邀请英国公张辅一同起事,参加这场汉王名之为“二次靖难”
的行动!枚青还转述汉王的话,说汉王答应张辅的条件是,一旦事成之后,汉王将仿效云南沐王府的例子,让张辅封王!
南宫少秋听到这里,立刻笑道:“是不是张大人把枚青送到大理寺了?”王仲立刻钦佩地说道:“大人明见万里,令人佩服!”南宫少秋站起来整了整衣冠,说道:“王大人,我马上要进宫面圣,这里的事你多照看着点!”王仲暗自想道:“我们锦衣卫未得召唤,不可私自进宫!南宫大人怎知道皇上现在一定会召唤他?”
过了不久,果然见到阮浪来到锦衣卫衙门招南宫少秋入宫!两人一同走出锦衣卫衙门时,阮浪说道:“少秋,看你这胸有成竹的模样,我就知道事情一定很好解决!”南宫少秋笑了笑道:“阮兄,这件事确实没什么,只不过是我跟人下了一盘棋,因故停在那里,现在要去把这盘棋下完而已!”
:
70\ 018
第十八章 二次靖难
南宫少秋一进宫,就看见宣宗、三杨,以及蹇义、夏原吉等六部尚书,还有张辅、薛禄、张升等重要武将!众人还未开议的原因,居然是在等南宫少秋来,于是南宫少秋一进门,立刻抱拳拱手说道:“在下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南宫少秋到现在还是一样,除了见到张太后,他愿意叩拜之外,其他就算见了皇帝,南宫少秋最多也只是拱手一揖,一派江湖人的气势!宣宗得了张太后的叮嘱,见了南宫少秋的样子,虽然心中不太高兴,但是也只有忍下,否则南宫少秋拂袖一走,宣宗还更加麻烦!
这时,宣宗看见南宫少秋进来,对他说道:“少秋,事情想必你已经知道了!现在众卿有两种意见!张太师主张:就以枚青为人证,发兵攻入乐安!三位杨卿则认为:还不是进攻的时候!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南宫少秋闻言,缓缓说道:“陛下,在下认为,逮捕枚青这件事,张公爷做的有点儿鲁莽!”张辅这人是员猛将,在永乐一朝,张辅率兵征服安南,开疆扩土,战功为诸武将中第一!所以才能晋封公爵,还加上太师头衔!虽然如此,张辅为人却从不刚愎自用,反而有点子路闻过则喜的味道!所以张辅一听,南宫少秋说他行事鲁莽,立刻拱手问道:“南宫大人说本府这件事做得鲁莽,还请南宫大人指教一二!”
南宫少秋说道:“张公爷!指教不敢,倒是在下有一些见解,提出来想请诸位大人指教!指教!”众人一齐望着南宫少秋,听他继续说道:“诸位大人认为,此时可是朝廷对乐安用兵的时机?”
这件事本来就有两种看法,所以听了南宫少秋此问,有的人点头,有的人摇头,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南宫少秋又再说道:“依在下之见,此事在目前有三不可!第一、南京之势未固,此为一不可!第二、宁国公主梅府,手绾兵符,但又态度不明,此为二不可!第三、乐安汉王,乃是皇叔!若非证据确凿,朝廷就贸然出兵,千载之后,恐于圣誉有损!此为三不可!”
众人听了南宫少秋之言,其中第三点也还罢了,前两点确是正中要害,众人不由低声议论纷纷!这时,张辅又再说道:“南宫大人之言,确实很有道理!只是如今,朝廷已经有了枚青这名证人,应该可以正大出兵!”南宫少秋说道:“张公爷有所不知!只凭枚青一人之言,汉王若是矢口否认,那究竟是打或不打?而且枚青若是在我手中,也许还不会出差错,现在人在大理寺,能不能保得住这名人证,恐怕还是未定之数!”
张辅奇道:“南宫大人之意,是说有人会劫狱?”南宫少秋说道:“劫狱倒不至于,只不过在江湖上有许多手段,能让人瞬间求死!其花样之繁,就连在下也不敢说全都知道,诸位大人自然更不清楚!若是在在下手中,也许还能防一二,到了大理寺,枚青恐怕必死无疑!枚青一死,汉王自然很快会知道,若是汉王提前发动,以朝廷未备之兵,对上汉王久备之师,胜负之势,谁也不敢逆料!事实上,枚青若活着,用处更大!张公爷当时,如果只是稍做应付,再派人密报陛下,藉由枚青,可以传回许多假情报,对朝廷更有帮助!在下对于枚青在京师的活动,只是掌握住而已!让他传回一些半真半假的消息,对现在的情势反而有益!所以在下才会说张公爷做得有点鲁莽!”
这时,果然由通政使那儿转来一道急章,上头叙述枚青已经死在狱中,大理寺卿自承看管不力,上表请罪!众人听此,无不赞叹南宫少秋料事之明!张辅更是说道:“南宫大人明见万里,老夫不及!从今起,只要有南宫大人在,老夫愿遵号令!”南宫少秋一听此言,连连谦虚说道:“不敢!不敢!”
这时宣宗说道:“少秋!关于你说的前两件事,又要如何办理?”南宫少秋说道:
“陛下!乐安城小地狭,不耐久战!我若是汉王,一旦起事,只有三个战略:上策乃是,汉王亲自领军北上,下沧洲,进直沽,一路上夺取河间二屯卫的锱重、粮草,再收编天津三卫的兵力,沿着运河,直犯帝阙!中策则是,挥军南下,夺下南京!以长江天险,划江自守!再辗转攻下江南各省,和朝廷来个持久战!下策就是,带军西进,攻下济南府!以济南为根据,在济南和朝廷大军会战,若是得胜,就北上;失败,则南下逃窜!”
宣宗听了南宫少秋的话,笑道:“少秋,幸好你不是汉王的军师,否则朝廷大军,恐怕非败不可!”南宫少秋说道:“陛下!当日淮北之战,一叶知秋,汉王带兵之能,绝不可太过小看!否则恐有反覆之祸!”
众人听到淮北之战,全都不明所指,一同看着皇帝!于是宣宗遂将当日他从南京回来登基,在淮北遇袭之事,告诉众人!众大臣这才明白,为何宣宗会对南宫少秋如此信任与客气!原来,南宫少秋竟然是宣宗的救命恩人!
这时,胡滢说道:“少秋!依你看,朝廷这边,现在应该如何做才好?”南宫少秋又再拱手一揖,说道:“若是各位大人不以在下为江湖鄙陋之人,在下就将自己的战略说出,供各位大人参考!”张辅一听此言,率领众武将一齐拱手为礼,张辅还说道:
“南宫大人若是有所驱策,老夫敢不从命!”
南宫少秋这才说道:“为今之计,应当先请兵部两位大人之一,紧急赶到南京,召集江南各卫所兵力,固守南京!只不过这样一来,就要委屈其中一位大人!”南宫少秋会出此言,乃是南京官员,虽然品级和北京一样,但实际的权势却大不相同!在当时,叫京官到南京,就像胡滢以前一样,等于是贬官!兵部尚书张本闻言,立刻说道:“皇上!微臣愿意担任此事!”
宣宗满意地点点头,说道:“那就偏劳张卿!朕此刻下令,命张卿转任南京兵部尚书,即刻到任!”张本跪下说道:“微臣遵旨!”接着,南宫少秋又再说道:“张大人到任之后,不管召集到多少兵马,还请务必在南京城上密布旌旗,在城外多列空帐,将城中兵马,调到城外活动!让人看起来,以为南京已经有了十数万大军!张大人布置好后,再写下一纸密函,上头写道:已经召集江南各卫所兵力十多万人,保卫南京!这封密函,必须让汉王方面截去!汉王得报,必然会派人到南京查证!探查之人看到南京的情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