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勒个去,水直接从舱门灌进来了!”
“不行了,离岸边还有50米,弃车!”
“实验数据……”
“来不及了,快走……我擦!”
“日~~”
“啊!!!!!”
“好,小张然后是你了!”
“你怎么办?”
“我擦,你还管我怎么办,我是日本人难道还不会游泳么……日~~~好家伙,用力过猛,不会摔傻了吧……我去……要沉啦”
“咕嘟咕嘟……滋啦……”
无线电彻底沉默了。
大早上,青岛的海滩就来了这么一出。
……
“吴工程师还在里面!快救人!”被我从沉没的两栖战车上直接隔着50米扔到岸上的小张一边哭一边喊。
这小子……我稍微有些感动呢。
“别哭啦。”我在岸边把投影显现出来,然后装成刚从海里爬上来的样子,“我在这儿呢。”
真糟糕,如果不是为了培养新人,断然不会搞成这样啊……这下全身都湿透了……
……
要我说,就不该接这个设计……
我有些头疼地看着海面,绿色的海水下面,一辆带着硕大炮塔的特七式两栖战车履带朝天地躺在15米深的海底。
还要想办法打捞起来,得,又得客串潜水员。
早知道就不带新人了啊啊啊啊,好麻烦,要是只有我的话直接就用能力把这玩意儿捞起来了,现在还得再下水一趟……
“吴工程师?接下来怎么办?”来自青岛造船厂的工人问道。
“交给我好了。”我认命地说着,背上氧气瓶(做样子的),拖着连接着钢丝绳的牵引索向海里走去。
(虽然我能直接拖动总重量超过一吨的钢丝绳,但是也不能太过于非人类了不是?所以带下水的其实是很细的尼龙绳,在水下的特七上安一个滑轮,通过这个把钢丝绳拖下水就行了)
还好离岸边不远,直接拖上来就可以了……
……
说起来,还是不行啊。
我看着绘图板上的图样,叹了口气。
大概在9月份吧,中央筹备为了预定中的登陆日本作战,开始做先期调研和准备。
其中就有两栖装备的准备和生产问题。
本来我以为之前在日本设计了特七式内火艇,这个工作已经做到前头了,这下子就省力了。
结果……
预定用于以直瞄射击模式摧毁碉堡和工事的反坦克型,经过实地测试,发现对碉堡杀伤效果不佳。
口径太小了,而且那门100毫米50倍经火炮是标准的反坦克炮,膛压非常高,结果炮弹的结构要很结实才行,相应的装药系数就低了不少。
碉堡不是坦克,里面没有那么多易燃易爆的东西,所以100毫米反坦克炮打上去,一穿两眼儿,效果很差。
其它装备修改的就很有限,除了步战车把100毫米低压线膛炮换成75毫米榴弹炮了而已。
但是反工事装备……
最后的结果是,试着把苏联支援的m-30122毫米榴弹炮(其实就是su-122装的那个)装上。
这个东西抵近射击,一般的工事都得完蛋。
可是……
太重了……
这门炮比原来的100毫米反坦克炮炮管、炮架加上备弹一起都重啊……
怎么办?
拆呗……
一切不必要的设备都拆除,什么大架啊啥的全不要了……
然后车内备弹砍到5发……
结果第一次海试还是出了开头那一幕……
捂脸……
一下水我就知道座圈密封效果不如想象的好。因为车辆超重,结果吃水比其它型号要深,加上海上有些波浪。结果,海浪漫上了车体前部,从座圈漏进来了……
等其他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没过脚面儿了……
然后就是吃水更深,直接驾驶员舱门泡水里了,一开舱门海水没命地朝里灌啊……
亏得我跟着下水,一手一个把车上的几个测试工程师给扔岸上,要不跟车一起沉下去,真的要当烈士了都……
还得减重……
旋转炮塔不能用了,用固定战斗室吧……
最后的产品就成了一个su-101那样的产物……
比特七其它的车型更大的特别浮箱保证了吃水深度的不变。不过,这些浮箱在上岸之后需要通过爆炸螺栓拆除掉,否则通过性成问题了。
更改设计完成之后,再次测试。
“这下子没事儿了。”参与测试的还是上次那几位。
真的么?我眼角一跳一跳的……
“咦?吴工程师,你脸色怎么这么难看?”
“那里……在冒泡……”
“我擦!浮箱焊缝开裂了!”
“快!快靠岸!”
“焊缝是谁检测的?谁?”
“别管了。”我捂脸,“弃车吧。”
“可是实验数据……”
别卖萌啦!
我带着崩溃的表情一下一个把几个跟车的全部扔上岸,然后不出所料地,我自己又给扣里面了。
整顿质量控制刻不容缓啊!我去……又把全身打湿一遍……这次真的要治一治这帮作死的家伙了!
……
不行了……
特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