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现在我们能够做的十分有限。”总理坦言,“不过,我认为,他们迟早要谈出一个结果的。苏联的条件看似很高,也不过是漫天要价罢了。他们自己很清楚这些条件不可能完全达成,讨价还价的过程还很漫长呢。”
“苏联的国力是无法维持其完整地拿到这些领土的。想想看,几个月前,苏联甚至还和我方洽谈过进口粮食的事情,他们的粮食危机恐怕很严重。”总理这样说着,一边接过了我隔空递过来的松饼。
“那么我们做些什么呢。”我伸出一根手指,继续在指尖上用空气合成着松饼。
“做些我们能做的事情嘛。”总理笑着说,“你的计算机卖了个好价钱,我们需要一次大规模的采购。”
“正好,泽民他们带队的考察采购团应该也快到了。”
146.大采购
之前在北京的那次拍卖会,出售电子计算机总共获得了约7.8亿美元的资金。
其中英国1.2亿,美国4.1亿,苏联2.5亿,这些资金并非真实的现金或者被存进了中共的银行账户,而是变成了拥有提货券功能的无记名无息债券。
毕竟,不能花出去的外汇就等于废纸。
而中共则需要在最终和西方关系恶化前,将这些资金用掉。
任务艰巨啊。
交换的重点,并非各种军备,而是各种基础工业用设备。
换句话说,主要用于替代历史上苏联援助的156项目,以此来完成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初步工业化。
在拍卖会刚刚结束的时候,中央就根据最终所得的金额再次修正了自己的采购计划,并派出了自己宝贵的专家团和外事小组,赴英美苏三国实施。
说实话,难度相当地高。
虽然,在我来自未来的记忆小心翼翼地旁敲侧击(毕竟我不敢开诚布公地说明我的来历)和中共数量稀少的海龟专家的通力合作之下,采购计划的大方向不会错,但是,我们需要采购的很多都是英美两国的关键技术——即使是关键的民用技术。
但是,我很担心中共稚嫩的外事人员能不能玩儿得过英国和美国的奸商资本家呢。
很多人员还是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见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灯红酒绿。
如果出现叛逃者就麻烦了。
还是信任康老吧。或许我不该对这些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产生怀疑。
……
采购的次级重点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技术资料。
这其中,英国占了绝大部分。
是的,很不可思议,英国人在二战中,技术的进步非常之大,甚至可以和美国人分庭抗礼,各擅胜场。
只是,由于经济上的衰退,这些技术最终没有发展下去,比如现代航母的几项关键技术,都是英国人率先完成了实验和验证,但是最终却只能被美国人发扬光大。
大英帝国已经陷入了衰退,但是她的勃勃野心却没有熄灭,那么,出卖稍许“不那么重要的技术”用于换取对帝国的复兴至关重要的设备,也就是英国人可能接受的了。
英国人之所以能够用1.2亿美元的低价拿到一台计算机,原因就在于他们付出的军用敏感技术更多一些。
我们在拍卖会现场就和三个国家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可以利用这次拍卖所得购买除了某些极其敏感的技术之外的任意一种技术和物资,并且价格不超过政府采购价格。
英国这一边,中共的意向主要在于液冷活塞式发动机和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资料和工厂,外加附带的海毒牙方案,燃气轮机技术和工厂,钢铁工业和化工工业,火电站,船用轮机和锅炉,造船,renisha(雷尼绍)公司(据说是测量机领域的领先者),涉及超精密加工的克兰菲尔德精密工程研究所(cupe),一堆化工制药公司手里的专利/生产路线等等……
英国人会用这些技术来换取计算机,然后他们就只需要象征性地支付1.1亿美元的提货限额就成了,这提货限额正好囊括了转让这些技术的费用。
也就是说,我们用计算机把这些技术交换了回来,至于中间走了一圈资金,只是为了统计方便而已。
……
而对美国则更加麻烦。
金额太大而时间太紧。
4.1亿美元在2015年看起来也没那么多,可是在1946年……
要知道,一条埃塞克斯级航母不包括飞机,也不过才4000万美元而已。这也就意味着中共实际上能买到的设备是个天文数字。
再考虑到很多生产设备的巨大体积和重量给运输造成的麻烦,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运输计划。
而且还要考虑到公司的力量和资格,别闹到最后,买回来一堆野鸡公司的废铁就好玩了。
最终,准备从美国购买的设备和技术资料的大体意向如下:
美孚和洛克菲勒的石油勘探、采炼设备,通用的卡车,杜邦、联合碳化物的化工,巴斯钢铁的冶炼设备和技术,克莱斯克的吉普车,通用电气的发电变电设备和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