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就全心全意的投入了训练,本来作为各个部队的尖子,我们大家都还是有些傲气的,但是现在我们都跟小学生似的谦虚,只求赶快掌握新下发到手的新装备。
因为看了那样震撼的场面之后,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就是井底之蛙。
不过好在大家之所以是各部队的尖子,也都不是浪得虚名,很快,新的装备,新的战术——步坦炮协同,火力支援规划和呼叫程序,就练得像模像样了。
我们打回去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番外21.虎去山还在?山在虎还来!
纪念长山列岛战役——抗日战争中山东战场的最后一仗()
1946年6月中旬
晚20时许
长山列岛外海。
4条漆黑的小木船发出低沉的突突声在海面上航行。
幸亏借助了海水退潮的时机,当时我们这群旱鸭子哪里懂航海啊,不过我们有一点儿好,肯找老师。
向渔民跑海的,还有起义来投的日本海军人员学习,我们这群旱鸭子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了水里浪尖的一把好手。
回忆者,时任海军侦查大队队长,杨老先生。
自从胶东军区第一次登陆长山列岛失败以后,军委经过研究决定,二打长山。
而且要大打,要拿出本领来打,借此机会锻炼部队。
但是要想打赢,就需要知己知彼,所以就需要跨海侦查。
现在的孩子们都觉得,你不是有飞机吗?用飞机从天上看多好呢?其实大家不知道,飞机可好骗了,地上人用橡皮做一个充气的模型,飞机好多时候都看不出来,所以,虽然空军一直在不间断的侦查,最后还是需要我们跑到跟前,瞧一瞧真假。
从6月中旬开始,我们就在军委的统一安排下,开始了渡海侦查行动,一开始,军委还考虑过给我们加强一些新装备,不过我们经过研究,领取新装备,并且根据装备特点训练战术需要时间,而侦察任务迫在眉睫,所以只是在必要的设备上使用了新的,比如使用小型汽油机的冲锋舟,而没有采用前来帮忙的日本顾问推荐的蛙人设备。
不过事实证明,冲锋舟也确实够用了,到了46年,日本鬼子已经是日薄西山,他们的船也不敢再大着胆子出来巡逻了,要不一不留神就得着了我们飞机的道。
而晚上日军的巡逻范围也越来越小,没别的原因,日本人的油料不多了。
渗透活动只需要小心不被岛上和海岸附近巡逻的日军发现就可以了。
我们当时乘着海潮退潮的时机,先用发动机把船开到长山列岛近海,然后就得关上发动机,晚上安静,我们的发动机虽然声音已经很小了,但是还是有被人发现的可能,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桨,不过我们都习惯用配发的小工兵锹当桨,小心的把船划到岸边,然后拖到岸边的草丛里藏起来。
其实你觉得侦查的时候什么最困难?我告诉你,确定你要往哪儿走最困难。
我们虽然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毕竟航海经验不足,航渡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偏离航线,然后上岸的地方有可能就和计划中的地方差了好几里路,然后你要是闷头瞎走那就完了,完全有可能走错方向。
我们一般是先根据岛上几座主峰的位置来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根据航拍的地图来确定方向,军委和后勤部门为我们提供了夜光地图,这样连手电都不用开,减少了暴露的危险。
然后我们就要小心推进,接近需要侦查的地方,然后观察情况,确定航拍的情报的正确与否,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抵近观察,确定敌人的部署。
最重要的,不能被发现。
因为你被发现了,敌人可以根据你来侦查的意图来推测你的想法,然后敌人的部署就变了,你之前的侦查结构就等于白费。
不过我们可是很有信心,为啥?我们队里,最年轻的的同志,也是从45年就开始跟鬼子斗智斗勇,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鬼子的那些招式,不新鲜了。
到了7月中旬,岛上的情况基本被我们摸清楚了,什么地方有地雷,什么地方有炮兵,我们是一清二楚,就等着军委的攻击命令了。
编者注:就在渡海侦查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央围绕庙岛群岛登陆战役的部署也在不断推进。
在6月初,第一次登陆作战失败之后,中央军委经过研究之后,就做出了“小仗大打,锻炼队伍”的基本方针,而且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总体国际形势判断,日本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中国战场需要加速推进,才能够在战后的国际政治军事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在雷厉风行的处理了第一次庙岛群岛登陆作战失败负有直接责任的责任人之后,中央全面接管了第二次庙岛群岛登陆作战的指挥和部署。
自45年初开始的“大建设,大练兵”活动的成果悉数投入了准备工作。
具体部署如下。
先期在山海关筑垒地带集中兵力实施佯动,以吸引关东军注意力,然后以航空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