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撤离时,陈老将军对潜艇艇上人员的描述产生疑问。
经过我的询问,该照片拍摄时间确认无疑,那么武藏大夫在6月3日白天应该在位于北京的我院旧址实施复杂手术。根据记载,该手术从上午9点开始,持续至下午2点结束。而武藏大夫作为主刀医师,全程参与了该手术过程,那么她是如何在晚8点左右赶到庙岛群岛海域参与撤退任务的呢?
一点疑惑,请编辑同志解惑,谢谢!
此致
敬礼!
xxx
1993年7月19日
编辑回复
xxx同志:
您好!
接到您的来信后,我们也觉得疑惑,所以对您随邮件发来的照片进行了查证。证明你所提供的情况——在1946年6月3日白天,武藏大夫在北平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实施复杂手术一事属实。
故武藏大夫应该不可能参与6月3日夜间实施的撤退行动。
但是我们和当年参加战斗的老战士们多次交流,他们均肯定,当晚潜艇中确实有一位肤色黝黑的日本女大夫参与了撤退行动。
由于具体情况涉密,所以我们的进一步查证工作无法继续。
现在我们认为可能是这样,当时在潜艇中的并非武藏大夫,而是同样跟随率部起义的山本元帅而来的青山教授。
青山教授是我军早期海军的高级顾问,潜艇战专家。可以说,我军的第一条潜艇长征一号(原日军载机潜艇伊401号)上的各级指战员,都是由青山教授教导出来的。她全程参与了我人民海军第一代人员的培训和成长。
根据当时的照片和当事人的描述,青山教授是一位身材娇小、肤色黝黑的女性,而且又是潜艇战专家,乘坐潜艇参与撤退行动是可以想象的。
十分感谢您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提出的疑问,您的关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此致
敬礼!
《舰船知识》杂志社
1993年7月22日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一名热心的读者,在读了上一期贵刊的《纪念长山列岛战役(上)》一文后,深受感动。
但是,作为一个长年关注我军装备的资深业余军迷,我发现贵刊的该文有一处描述让我十分疑惑,请予解惑,不胜感激!
文中写到,当岛上登陆兵力撤退时,有海军炮艇支队的永翔号炮舰实施火力支援。
永翔号炮舰是我军的第一艘“大舰”。原为汪伪海军所有,后在青岛修理时被地下党破坏,自沉在港内。青岛解放后,被我军打捞出水并加以修复。
解放战争时期,永翔舰更名为“延安”舰。经过多次改造,在各项任务中一直表现优异,也为我人民海军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指战员,直至1966年最终退役。
按照文章描述,永翔舰参与火力支援时间是1946年6月3日。根据《延安舰舰史》一书记载,当时永翔舰刚刚接受了起义投奔我军的日方技术人员的改造,在前后甲板上各布置了一门带有半自动装填机构和身管水冷系统的127毫米高平两用舰炮。
虽然此次改造让永翔舰火力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并不能达到文中描述的炮击效果。
即使是使用半自动装填机构,永翔舰的射速也只能达到每分钟投放20~30发127毫米炮弹的水平(前后主炮一起),而这已经是永翔舰能够达到的最好水平,距离文中“腾起朵朵榴花”“惊天动地的爆炸声”的效果还有较大差距。
当时我军是否还有其他的火力支援手段?请予解惑,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xxxx
1993年7月20日
编辑回复
xxxx同志:
您好!
在接到您的来信之后,我们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未发现当时有我军其他远程火力参与支援的记载。
永翔舰的火力确实如您所查阅的一般,每分钟投射能力为20~30发127毫米炮弹,所以您所反映的不足以掩护撤退部队的问题确实存在。
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且就此事询问了当年的亲历者,也没有结果,所以只能表示遗憾。
如果您有进一步的结论或者线索,请通知我们。
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舰船知识》杂志社
1993年7月22日
番外21.虎去山还在?山在虎还来!
纪念长山列岛战役——抗日战争中山东战场的最后一仗()
总政委没有骗人,等到了训练营地之后,我们先被已经在里面的那些装备给吓了一跳。
大炮我们也见过不少,但是从我们面前拉出去训练的大炮,口径有这么大!
陈老将军用手比划了一下。
差不多有150毫米!这么大的炮我也就是以前打国民党德械师的时候见过,可是这次碰到的炮兵,那管子可比德国人的炮要长得多了——跟电线杆似的!
听说是中央花大价钱从美国人手里买的,叫长脚汤姆。
等到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