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变得束缚,不得不拆了让李氏帮她接一节。
又要经历一次青春期,秀兰想想都有些小激动!
来人间一次,不仅体会了现代和古代两种版本,还能重回青春岁月,这绝对血赚啊!
年三十这天,秀兰、姜大海和李氏三个人早早收了摊,赶在集市关门前买了四斤五花肉、两只鸡、两条鱼,一百文一斤的卤牛肉李氏狠狠心买了两斤,她还道:“过年就要买双数的,寓意好。”再去杂货铺子称了几斤绿豆糕、瓜子、花生、饴糖、红砂糖等。
李氏提着红砂糖笑道:“娘给你们炸糖糕吃。”
姜大海:“是有几年没吃过了!再炸点麻叶吧,孩子们喜欢。”
李氏点头答应,一回到家就开始和面做白面馒头、枣馍和麻叶。
白面揉成长条,弯曲成花的样子,筷子一夹固定形状,拿几颗红枣点缀,一个枣馍就成型了。
做了两锅馒头和枣馍,李氏把剩下的白面擀薄,再切成几十个四四方方的片,每片用刀划上两下,撒上黑芝麻,麻叶的饼皮就做好了。
两只鸡剁成块加大料和干豆角,烧大火煮至软烂,秀兰从锅里挑出鸡腿,给了石头和秀梅一人一个,两个小家伙埋头开始啃,看见家里养的两只鸡疙疙瘩瘩的过来讨食,秀梅摆着小手道:“鸡不能吃鸡。”
秀兰失笑,把鸡肉盛出来,刷锅加水开始蒸馒头。
姜大海弄了一碗浆糊贴春联,等春联贴完,他搬来三根长木头分别挡在堂屋、厨房和院子的门口,寓意守住钱财、挡住鬼邪。
李氏用开水烫面,里面包上一兜红砂糖混白面,她动作快,一会儿做好一箩筐。
秀兰喊石头过来烧火,她往小锅里倒油,等到油热后,李氏开始炸糖糕。
刚出锅,秀兰就迫不及待拿起一个咬一口,一口爆浆,融化的红糖如火山岩浆一般流向口腔,滚烫而甜蜜。她竖起大拇指夸赞:“娘,太好吃了!”
石头往灶眼里添一把柴,快速跑到秀兰身边,顾不得洗手就拿着糖糕吃,被烫的哇哇叫也不舍得吐出来,一个吃完后道:“这比糖都好吃。”又去找了个小竹筐,装了三块糖糕,飞奔着向外跑:“爹,秀梅,有糖糕吃!”
没一会儿,石头和秀梅跑回来,牢牢守在厨房里,什么出锅吃什么:炸鱼块、麻叶、枣馍,还没等年夜饭上桌,两个小家伙就吃饱了。
等菜摆了满满一桌子,一家五口就围成圆圆的一圈,吃着豪华的年夜饭,乐着笑着。
姜大海温了一壶高粱酒,秀兰也想尝一尝,李氏阻拦:“喝醉了怎么办?”
姜大海倒了小半碗递过去:“今儿高兴,孩子想干啥都别拦着。”说着也给李氏倒了半碗:“咱俩也喝一个。”
李氏接过去,耳朵尖红了。
秀兰捧着酒,看向屋外飘扬的鹅毛大雪!
浊酒半碗,敬过往,敬未来。
第11章 守岁夜话
李氏在日常做饭的锅里放了一条完整的炸鱼,盖上锅盖,她念叨着:“年年有余、年年有余。”
堂屋高桌上两根红蜡烛点燃的火苗照亮了整个屋子,姜家一年一度的守岁正式拉开帷幕。
李氏看着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不间断的传来,她眼睛里溢出点点星光,脑海中却想起前些年。
那时,年三十她和当家的去赶集,看见啥都觉得贵,握着手里的铜钱犹犹豫豫,咬咬牙也只能割半斤猪肉,半斤不舍得一顿吃完,每天切薄薄两片炖半锅白菜,能挨到正月十五。
守岁的时候,她也坐在现在坐的木墩上,脸上强撑着笑,心里却苦成黄连。
没有地,连一口杂面都要掏钱买。
一家五口的吃穿嚼用,全指望着当家的一人去码头搬货挣钱。
挣得少花的多,一年过来全靠拉紧裤腰带去省。
终于,今年终于熬出来了。
家里饭桌上没断过猪肉,菜挑最新鲜的买,就连杂面也是掺着白面一起吃。
还有钱…
李氏用棉帕子擦擦眼睛,站起身,撩开帘子进去了!
秀兰扭头正好看见,不明发生什么事,连忙跟了进去。
没想到,李氏居然在数钱!
看见秀兰进来,李氏有几分扭捏:“娘数数,数数心安。”
心猛地一揪,秀兰在这一刻格外心疼李氏。
李氏招手让秀兰过来,拉着她坐在床上,上面铺着十几块碎银子和许多铜板。她用手一遍遍摸,嘴角带笑:“看得见摸得着,足足五两,都是咱们家的。”
秀兰靠近李氏,脑袋放在李氏的肩膀上,附和道:“都是咱的。”
李氏摸摸秀兰的头发,看她一副小女儿模样,心里熨帖极了。
“娘的秀兰是大姑娘了!”李氏感慨道。
“大姑娘也是娘的闺女,在娘面前我永远是小孩子。”秀兰撒娇。
李氏满怀疼爱的拉着秀兰的手揉了揉,长长舒了一口气。
母女俩安静的偎在一起许久,李氏突然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