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屋子的茶香沁人心脾,让人的心情舒畅。
卢云双手把一杯茶放在托盘上,奉在裴颖州的面前,笑容满面的说道:“先生请!”
裴颖州立刻从椅子上站起来,受宠若惊的双手从托盘上端起接过,说道:“今天能喝到世子妃亲手煮的茶,是老朽之幸也!”说完对着卢云深施一礼。
卢云笑盈盈的说道:“先生乃是隐于世间的大儒,心境自是与我等普通人不同,世间的俗事俗物怎能入了先生之眼,卢云从心里敬佩先生的人品,自不敢以世间俗事俗物来招待先生,卢云得知先生要来,几日都睡不安稳,怕对先生招待不周,惹得先生对此次前来越城心存失望,思来想去自觉只有这一手茶道,算的上是高雅。卢云本就是一个俗人,生怕自身的俗气玷污了这一只有圣贤之人方可领略的脱俗茶道。卢云在烹茶前就已经沐浴更衣,这样也不污了这一高雅茶道。”
裴颖州一脸的谦虚说道:“世子妃客气了,老朽没有世子妃所说的那样风高气节,老朽也就是比一般人年长几岁而已,见到的事情听到的事情比年纪小的人广一些,遇到的事情
比年纪小的人多一些,也没有脱开世俗两个字,是世子妃抬举老朽了,老朽今天是受之有愧。”
卢云笑言:“先生客气,能为先生一行人煮茶,是卢云之所幸,先生快快请坐吧。”随后她一脸谦逊的用手做了一个请坐的动作。
“先生笑纳!”卢云继续笑容满面的说道。
裴颖州点点头,满心满脸的欣赏道:“在此谢过世子妃,恭敬不如从命,那老朽就受之有愧了!”说着坐回到椅子上。
卢云又转身把放在桌子上,烹好的另外一杯茶,小心翼翼的放在刚才的托盘上,转身,轻移莲步走到了郭子放的桌前停下。
郭子放急忙起身。
还没有等郭子放开口说话,卢云已经恭恭敬敬的双手把放着茶杯的托盘奉到郭子放的面前,笑容可掬的说道:“卢云虽然是一俗人,也久闻先生的大名,今天得见,是卢云三生有幸,先生一生都在世间游历,看遍这世间的是是非非,所见所闻必是常人无法比拟,虽然没有得到先生的教导,只是能够亲眼见到先生,就已经是卢云之大幸也!先生请笑纳。”说着更是满眼的敬佩之情。
郭
子放也是恭恭敬敬的把托盘上的茶杯双手接过,然后双手举着茶杯纹丝不动,身体稍稍往后退了一步,对着卢云深施一礼,说道:“世子妃礼贤下士实在是难能可贵,今天能与世子妃相见,实乃是老朽之幸也。能品到世子妃之茶,更是老朽这个久居山野的村夫所不敢想象的。”
卢云笑意炎炎的说道:“先生客气了,孔夫子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卢云虽然不才,也知道这个道理。先生自称山野村夫,乃自诩也!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更何况: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所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又曰:饭疏食,饮水,曲宏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福且贵,于我如浮云。”
郭子放在听到卢云的话的时候微微愣神,接着笑言:“圣人有言:吾十有五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亦是老朽写照也。”
卢云笑言:“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先生的心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么能够了解一二呢?”
郭子放笑着说:“世子妃乃奇女子也,老朽今日得见,佩服!佩服!”
卢云笑着回答:“卢云虽然愚笨,但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先生请坐!”说着伸手做出了一个请坐的手势。
郭子放先把手里的茶杯放在桌子上,然后满意的对着卢云点点头,重新坐回椅子上。
卢云转身又走到炭炉旁边,用手揭开壶盖看了看,又重新盖好盖子,在小丫鬟耳边低低的吩咐了几句话。就独自走到与裴颖州和郭子放两个人,对面的桌前坐好,小丫鬟在给裴颖州的孙女儿送过去茶前,就把茶先送到了这里。
在刚才卢云与郭子放交谈的时候,一直帮着卢云收拾东西的小丫鬟,把在桌面上剩下的那一杯茶,用托盘端到裴颖州身边那位女子的桌前。
这个时候,卢云抬起头看了看自己对面的两个人都在各自品着自己杯中的茶,她笑意炎炎的说道:“茶道讲究的就是汤色,味道,香气,叶底这四处,二位先生先慢慢的品着,用不多时,就可以品偿到第二道泡出来的茶了,
第二道泡出来的茶香四溢,口感最为美味。”
郭子放轻抿一口,在嘴里回味片刻后,一脸享受的说道:“茶香味浓,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
裴颖州笑盈盈的说道:“能品此茶,老朽此生足矣!”
就在此时此刻一个清脆的小女儿生声音响起:“小女闻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今品世子妃之茶醇香矣,见世子妃制茶信手拈来,可见世子妃精通茶道,知晓茶道之深意。使小女子有一种见到贤人就心存与之看齐的冲动。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小女子能否请问:世子妃可授业与小女子?”
卢云满脸堆笑的说道:“茶道原本就只是在清修雅士中流行,为的就是修身养性,图的一个风雅高洁,世俗之人都没有大的精力来理会这些。所以真正能够乐在其中的人并不多,我也是班门弄斧,只要小姑娘不嫌弃我的手艺粗鄙不堪,愿意学之,我必定解囊相授。”
郭子放听着两个人的对话,眉头微微皱起。
时而放下手中的茶杯说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