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石油的重要性
“石油?这可是好东西,作为工业的血液,看来接下来要把石油这个环节考虑进去。”朱了然听到周中华的话,陷入了思考。
石油。原油及其加工所得液体产品的统称,包括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产品。电力、交通运输、化工、机械、农机等诸多工业部门均须原油及这些液体产品作为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用石油做原料及部分原料制成的产品,如人造橡胶、塑料、医药、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等,已超过5000种。此外,国防、医学、科研等也都离不开石油。石油对于现代工业生产建设的意义,就如同血液对于人的生存一样重要,没有石油,工业就像人没有血液一样会死亡。故石油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
石油产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与功能,经其提炼生成的产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石油的属性和石油市场的历史真正发挥出了它的巨大威力。
正如英吉利国的学者苏珊·斯特兰奇所言,重要的历史里程碑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而是10年以后欧佩克对市场的有效干预。
在这段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经历了大规模的动荡:1971年,美利坚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成为石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1973年和1979年爆发两次石油危机;1985年,油价达到低谷。
国际组织欧佩克成立后,产油国逐渐将石油资产收为国有,并由此控制了全球石油市场。
国际上的石油价格以欧佩克的官方价格为主,而定价方式则为“波斯湾离岸价加上从波斯湾到交割地的运费”。
中亚地区阿拉伯国家的轻质石油代替了西德克萨斯中质油而成为标杆石油。在同一时期内,现货市场的交易量不断扩大。1973—1974年的石油供应中断迫使许多消费者从现货市场上购买石油,现货交易也随之出现。
现货交易最初只占全球石油贸易的微小比例,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在全球石油贸易中占据近半壁江山。
现货交易的价格最初只是欧佩克定价的参照,后来完全取代了欧佩克官方价格。进入20世纪80年代,高油价导致了石油需求量的大幅度降低和生产能力的过剩,国际上各石油出口国(包括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欧佩克内部)为自己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展开了争斗。
沙特阿拉伯放弃“平衡生产者”的角色,为争夺自己应有的市场份额而大幅度增产,导致了油价的大幅度下跌。1986年,亚洲中东地区的油价曾一度跌到每桶6美元,造成了石油市场的第三次危机——这次受危害最大的不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者。随着小汽车在发达国家的普及,20世纪80年代的另一个特点是交通运输变成了主要的石油消费行业。
假期驾车出游季节和冬天的取暖季节使石油需求量出现大幅度的季节差,使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和天气情况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市场运行方式上,欧佩克的行政定价被市场价格逐步替代。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旨在规避风险的石油衍生工具——石油期货出现。1978年,取暖油(heatingoil)期货合约在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推出,成为最早的石油期货品种。
1981年nymex引入汽油期货交易,1983年引入西德克萨斯中质石油(wti)期货交易。石油期货价格成为现货交易价格的先导和参照标准,并将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连接在了一起。
众所周知,石油关系着一国的安全与发展大局,因此,它既是一种意味着巨大财富的重要商品,又具有一般商品所没有的政治特性,能够造成国际斗争中的重大政治后果。如威慑或制约他国,达到某种经济的或政治的目的。
石油的政治后果表现为,石油消费量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国家经济要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的石油作保证。如果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供不应求,势必成为遏制一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其次,石油还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在战时关系一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各国都尽可能地控制石油资源,谁掌握了石油的控制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从这一角度看,石油的直接政治后果更是显而易见的。
石油在国际关系运作中常常被用来作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手段,造成许多直接间接的政治后果。显然,美利坚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在自己的后院解决相当数量的石油供应问题,以减轻对不安全的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
由于石油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及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所以西方国家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和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大都是石油进口国,特别是对危机四伏的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很深。这种石油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更是着眼于石油的政治后果,力图使本国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激烈斗争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
石油是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对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显而易见,石油对国家很重要。更何况,华夏还是石油主要消费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