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光风霁月
刘青云被拖走的时候,还在高喊自己无辜。
其实他们准备的证据并不充分,许多东西都还有待查验,刘青云能这么顺利倒台,让唐苏有了点唐家倒台的那味儿。
解决了刘青云,接下来就回到最初初的孙其骁身上。
唐苏屏气凝神,静待皇帝如何处决孙其骁。
她那时还不太懂得药理,所以对唐家人是否中了迷迭香这一点存疑,在江州也没见过这东西,目前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伪造的书信,孙其骁职位晋升这么快,要说里面没鬼唐苏怎么都不信。
穆晏海就这么气定神闲站着,面上瞧不出任何慌张,唐苏慢慢直起身,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
现在的证据还不够,现在只能证明刘青云包藏祸心,被杨延朗随口提过一句的迷迭草根本不足以将孙其骁打倒,她必须得找到更强有力的证据才行。
无数可能的念头爬上脑海,密密麻麻,又很快被她否决。
从李解家中出来之后,谢云停说一切有他,又与她约定了扳倒刘青云的时间,她愿意相信对方,为了应付今日的局势,他这两日一直在与部下商讨,如今为止他也确实做到了。那么之前他曾承诺会替唐家翻案,也会在今日实现吗?
她下意识望向谢云停,眼里透着希冀。
好像从那两个刺客刺杀皇帝开始,事情的发展,就偏离了谢云停原本设好的路线。他只说了让她今晚露露面,唐家的事儿往后搁搁,根本没有提到下面这些。
之后孙其骁主动提出要肃清唐武旧部,刑部尚书也把人带上殿,谢云停顺势将矛头引导刘青云身上,大概今晚不会针对孙其骁。
唐苏没有得到对方任意的眼神回应,心中大约也明白了,她敛下目,兜袋中的银针蠢蠢欲动,已隐隐冒了个尖。
她也知道这里不是动手的好时机,一旦被人察觉,她或许无所谓,但杨延朗等人一定会跟着倒霉。
原先只有一个人的时候还敢冲进京都来杀人,可现在她不是独身一人,她已有了许多牵挂,许久未见的叔伯,分别几日就已经想了的唐景,大难不死却还在等待治疗的唐昊……疲惫地笑了笑,正将针尖收回去,就听得刑部尚书道:“陛下,闹事的杨延朗三人,又该如何处置?”
唐苏神情一滞,不敢置信地抬头。
六部直属内阁管辖,大多数人都是穆晏海的拥趸,这里头,刑部算是特立独行的一个。
昔日刑部尚书同唐武走的近,和穆晏海的私交也不错,孙其骁上位之后,兵部尚书久久未立,只由孙其骁暂代,他们每月都有两日在内阁办公,表面上的关系还算过得去。
当初穆晏海还没上位的时候,和唐武的关系也还不错,因此当他奉旨查封唐家的时候,唐苏也不是没想过穆晏海只是个幌子,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事情,才让她也讨厌上此人。
但其实,她跟对方的交涉也不深,除去小时候,这是她记忆里第二次与他面对面说话。
刑部尚书拢了拢袖子,浑不怕事地举起笏板,声音不大,正好能让殿内的人全听见:“臣以为,杨延朗说地也有些道理,陛下既要启动程序彻查刘青云,不如连唐武一案一并查了吧!”
唐苏愣在原地,刑部尚书已经是个中年人了,到这个年纪的就算不是人精,也已经明白明哲保身才是正道,他的官袍空空荡荡,四处都漏着风,明明是个瘦弱的中年男人,拖家带口的,她却觉得,这位尚书的果敢不输任何武将。
调查刘青云一行人正由穆晏海带队。
刑部这么说,如果不是故意挑拨,就是要替孙其骁正名。
她暗暗瞥了眼谢云停,想知道这是否也是他的计划之一,他却端坐着,仰着头,半张脸掩在明亮的烛光中,看不清神色。
可是不知怎地,唐苏从他嘴角未勾的弧度中,感受到了他的笃定,因而心下稍安。
“严大人此话怎讲?”之前陪着一起出去验尸的周挺站了出来。
作为孙其骁部下之一,他表现得尤为急切。
“周大人,且稍安勿躁。”刑部尚书摆摆手,“刘青云或已经与青龙卫勾结在一起,而唐武昔日罪名正是通敌叛国,这敌国指的恰好就是齐国,如今有人站出来替唐家喊冤,孙将军如果没做过,自然不怕差,有穆大人出面,结果自然能令人信服。”
他慢吞吞的说着,唐苏目光在一圈人面上划过,最后落在皇帝身上。
周挺哼了声:“说什么信服,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儿,将军为何要受屈?若是之后再有人出来,说穆大人查案也有问题,这事儿不就没完了?严大人可别忘了,昔日案子可是陛下拍板,你若是质疑陛下……”
“噤声!”一直沉默的孙其骁按了按眉心,皇帝没发话哪有他周挺一个小官发话的机会?“站一边去,真是蠢货,没让你说话就老实闭嘴。”
将下面这些人的小动作尽收眼底,上首的皇帝抬眼询问穆晏海作何感想。
穆晏海顿了顿,才温吞的开口:“严大人也是一片好心,臣自认将军向来以身作则,执掌兵权以来,虽不敢说鞠躬尽瘁,但也时刻保卫着燕国安宁。既然要查刘青云,顺势查一查唐家也没甚么,只是大战在即,不合时宜的事儿还是先放放为好。待孙将军凯旋而归,臣自当秉公执法,绝不偏袒。”
皇帝却深以为然,又问唐苏:“你是唐家人,这安排可还满意?”
穆晏海这话说的可真好听,什么不合时宜,等孙其骁战胜而归,皇帝奖赏他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怪罪,如果他战败了,那局面更是她不想看到的。
她只是厌恶皇帝不问朝事任由奸人横行,但不代表喜欢看到大燕硝烟四起,百姓居于水深火热之中。
唐苏勉强扯扯嘴角,露出一个不那么难看的微笑,弯下腰,不让皇帝看出自己眼内的怨怼,“全听陛下安排。”